外媒:曾主导波音787和空客A380关键工业软件研发的顶尖工程师周明(音译),从美国工程软件巨头Altair离职回国,加入新成立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担任工学院首任院长及讲席教授。 在航空工业圈,周明的名字几乎和"工业软件天花板"画等号:上世纪末入职Altair时,他主导开发的仿真系统直接奠定了波音787的结构设计基础; 后来为空客A380定制的流体力学分析模块,至今仍是行业标杆。 这样一位站在金字塔尖的工程师,突然放弃运营了20年的技术帝国,回到一所刚成立的大学,多少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会发现这不是孤例。 只是放在30年前,故事的方向完全相反。 上世纪90年代,清华园里流传着一句话:"最优秀的毕业生,行李标签永远写着洛杉矶。" 那时候,实验室里的示波器还是苏联淘汰款,而美国高校的实验室已经用上了每秒百万次运算的工作站。 一位当时留美的博士回忆:"国内导师带十个学生,经费够买一台电脑就不错了; 在美国,我一个人能申请到的科研基金,相当于国内一个系的全年预算。" 更现实的是待遇差距:1995年,美国助理教授年薪起步6万美元,而国内教授月薪还不到1000元人民币。 比物质条件更让人心寒的,是"无龙可屠"的困境。 那时候的中国制造业,还在为能造出合格的自行车链条自豪,商用大飞机、高端芯片这些"巨龙",都在美国的产业版图里。 一个专攻航空发动机设计的工程师,在国内能接触到的最先进技术,可能还不如美国波音的实习生。 所以那时候的人才流动,更像一场用脚投票的"趋利避害"——不是不爱故土,是故土暂时给不了实现价值的土壤。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或许是C919总装下线那天,或许是华为宣布自研操作系统那一刻,又或者,是长三角的工厂能在24小时内把实验室图纸变成原型机的时候。 现在的中国,已经有了让顶尖人才"有龙可屠"的舞台。 周明回国后带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为C919升级结构仿真软件。 过去,这类核心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每次迭代都要看国外厂商的脸色。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创世"的机会。 东方理工大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牌高校,没有固化的学科壁垒,周明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组建团队。 这种"从零搭建"的自由度,是他在Altair当CTO时都不曾拥有的——在那个成熟的体系里,他能做的只是优化现有框架,而不是定义新的方向。 有人说,一个周明回来,顶得上几百个普通工程师。 这话或许夸张,但道理却不假。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