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为什么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   在封建王朝,皇位争夺向来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为什么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   在封建王朝,皇位争夺向来残酷血腥,兄弟相残屡见不鲜,像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康熙年间更是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   然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26个儿子,却鲜少有人敢与太子朱标争位,这着实令人称奇。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这一身份在古代宗法制度下意义非凡。自西周周公创立《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便成为皇位继承的重要法统,一直沿用到清朝才被打破。   朱元璋只有马皇后一位皇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是马皇后所生,按“嫡长子继承制”,只有他们五人有资格成为太子候选人,而朱标作为嫡长子,顺位第一,是毫无争议的储君。   即便有说法称马皇后未生子,朱标兄弟五人的生母另有其人,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长子朱标依然是第一继承人。   所以,朱标一出生,宗法制度就如同给他套上了一层“金刚罩”,谁敢挑战他,就是与整个宗法制度为敌,罪同谋反。   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和培养也达到了极致。朱元璋早年颠沛流离,晚婚晚育,27岁才有了长子朱标,得知消息时兴奋得在山上刻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他自立吴王时,立刻册立朱标为世子,称帝后又马上册封朱标为太子。   为了朱标的成长,朱元璋可谓呕心沥血,给他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组织了庞大的太子府政治团队,丝毫没有老皇帝对太子势力壮大的忌惮。   朱标22岁开始,就以监国身份处理朝政,朱元璋在一旁悉心指导。朱标深得朱元璋喜爱,朱标去世时,64岁高龄的朱元璋痛不欲生,以最高等级服丧,甚至到了除孝日期还不忍除孝,足见朱标在父亲心中的地位。   有民间传言说朱元璋常抱怨朱标“子不类父”,父子因政见不同发生激烈冲突,这些说法多是将刘邦与刘盈父子的故事移花接木,可信度极低,即便有小摩擦,也不能说明朱元璋不喜欢朱标,父亲对儿子往往期望过高罢了。   朱标自身德行也无可挑剔,在兄弟们中间威信极高。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曾因犯罪惹得朱元璋火冒三丈,差点被撸掉爵位,是朱标出面求情,朱元璋才平息怒火。这样一位有情有义、为兄弟们遮风挡雨的大哥,哪个弟弟会轻易与他叫板呢?   “靖难之役”时就有人说,要是晋王朱棡还在,一定会保护侄子朱允炆,朱棣恐怕也不敢举兵,由此可见朱标在兄弟中的威望。   明朝初年的宗室制度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皇子们各有封地,享有尊贵地位和丰厚待遇,在自己的封地上可以安享荣华富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们对太子之位的争夺欲望。   而且,朱元璋为防止儿子们叛乱,定下祖训,朝有奸佞,各地藩王即可领兵讨之,勤王护驾,赋予了藩王较大权力。   但在朱标在世时,以他在兄弟间的威望,足以威慑藩王,政治上稳压所有皇子。   历史的教训同样不可忽视。朱元璋作为深谙权谋之术的帝王,清楚历朝历代因争夺皇位引发的兄弟相残、宫廷政变带来的危害。他明白维护皇家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因此通过设立东宫官僚体系、加强太子教育等手段,巩固朱标的太子地位,避免重蹈覆辙。   综上所述,朱标凭借嫡长子身份、朱元璋的偏爱与培养、自身高尚德行、宗室制度保障以及朱元璋对局势的把控,使得他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在他在世时,其他皇子即便有野心,也不敢轻易付诸行动,只能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