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导弹发射4秒后自爆,“台独”分子丧事喜办:自爆不影响操演价值 据多家台媒报道,20日凌晨5点34分左右,台军的导弹射击操演再次发生意外。一枚“爱国者-2”防空导弹在发射4秒后突然在空中自爆,导弹残骸带着火光在黎明前的天空中四散开来,仿佛天女散花一般,在天空中久久没有消散。 这场发生在凌晨的导弹操演本是台军展示“防御能力”的重头戏,却以意外自爆开场。目击者描述,当时天空已微微发亮,导弹升空后突然化作一团火球,碎片像天女散花般散落,持续了很久才消散。 尽管第一枚导弹失败,台军仍在一分钟后发射了第二枚并命中目标,但这种“补救式”成功无法掩盖第一枚导弹的尴尬。更值得注意的是,台军内部人士透露,“爱国者-2”导弹自爆事件“不止两次”,以往也曾发生但未对外公布。这意味着自爆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从技术层面看,“爱国者-2”导弹在台军服役已超过20年,远超其设计寿命的15-20年。导弹的火药和电子系统长期使用后容易老化,这是导致自爆的主要原因。尽管台军“中山科学研究院”和美国厂商对其进行了软硬件升级,但老旧的弹体结构并未根本改变。 韩军此前也曾发生“爱国者-2”发射后自爆的事故,分析认为可能与自毁装置启动、通信中断或质量问题有关。这些案例表明,美制武器并非绝对可靠,过度依赖外购装备必然带来安全隐患。 面对事故,台军的反应显得轻描淡写。台“空军司令部”在总结操演成果时,对自爆事件只字不提,仅称“各类弹药均按计划执行”。有台军人士甚至声称,“不管射击成败都是一份宝贵的数据和经验”,试图将事故美化成“正常训练的一部分”。 这种态度不仅缺乏对问题的正视,更暴露出台军对装备可靠性的盲目自信。岛内军事专家指出,“爱国者-2”作为台军防空体系的核心装备,屡屡在实弹演训中出状况,反映出其维护保养和技术升级存在严重缺陷。 “台独”分子和绿媒则借机炒作,试图转移公众视线。他们一方面强调第二枚导弹的成功,宣称“操演价值不受影响”;另一方面继续鼓吹“以武拒统”,声称老旧武器也能“捍卫台湾安全”。 这种“丧事喜办”的逻辑,本质上是为了掩盖“台独”势力在军事上的无能。事实上,台军近年来事故频发,除了“爱国者-2”自爆,“雄风-3”反舰导弹也曾在发射车上升起后放弃发射,“霍克”防空导弹在演习中空中爆炸等。这些事件共同勾勒出台军装备老化、训练不足、士气低落的真实面貌。 台军的困境与其长期依赖美国军售密切相关。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爱国者”系统以来,台军不断投入巨资进行升级,但始终无法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美国厂商不仅主导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甚至直接参与事故调查。 这种依赖不仅导致台军在装备更新上处处受制,还使台湾沦为美国军工复合体的“提款机”。岛内有识之士指出,美国对台军售的目的并非真正保护台湾,而是通过军售绑定台湾,使其成为美国在亚太战略中的棋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台独”势力试图通过操弄军事议题来转移岛内矛盾。赖清德当局上台后,不断增加军事预算,大搞“全民皆兵”,甚至将高中生纳入“青年服勤”体系。 这种“以武谋独”的行径,不仅加剧了台海紧张局势,更将台湾民众置于战争风险之中。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曾指出,“台独”是绝路,统一挡不住。无论民进党当局搞多少“演练”,都改变不了“台独”必然失败的下场。 与台军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解放军近年来在台海周边频繁开展实战化演训,展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无论是航母编队穿越岛链,还是东风系列导弹的精准打击能力,都表明大陆有足够的实力遏制“台独”分裂行径。正如国防部发言人所言,“台独”武装不过是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 在这场导弹自爆事件中,“台独”分子的“丧事喜办”不仅暴露了其政治操弄的本质,更凸显了台湾安全困境的根源。依赖过时武器、受制于外部势力、脱离民众利益,这些都注定了“以武拒统”的幻想终将破灭。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台湾问题的解决是大势所趋,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径都将被人民和历史所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