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古代纵横家有多厉害?仅凭一张嘴,就将诸侯玩弄于股掌之间。   战国时期,秦国大军

古代纵横家有多厉害?仅凭一张嘴,就将诸侯玩弄于股掌之间。   战国时期,秦国大军压境,向衰落的周王室索要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朝堂之上,满朝文武皆主张屈服,唯有一个名叫颜率的大臣力排众议。   他不但成功保全九鼎,还让强秦不战而退,更妙的是——周王室未付出任何代价。不需一兵一卒,仅凭对人性与利益的深刻洞察,便能将诸侯玩弄于股掌之间。   九鼎作为大禹所铸的传国之宝,自夏商至周,一直是王权象征。秦国索要九鼎,夺权之心昭然若揭,而弱小的周王室根本无法抵抗强秦。   但颜率看透的正是这一点:“天下诸侯,皆非爱周,乃爱九鼎也”。他远赴齐国,不是去求援,而是去做一笔交易。   他对齐王说:秦国无道,愿把九鼎送给齐国,只求出兵退秦。齐王果然心动——既能获美名,又得实利,何乐不为?   秦国得知齐国介入,考虑到当时“远交近攻”的战略布局,不愿与齐冲突,只好退兵。   而当齐王前来“收货”时,颜率又一脸诚恳地问:“九鼎重大,每鼎需九万人搬运,请问大王准备从哪条路运回去?”他一一分析:经魏?经楚?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必半路劫夺。   齐王反复权衡,发现这烫手山芋根本接不住,只好作罢。颜率看透各国君主的贪婪与算计,借力打力,以利诱之,最终保住了周王室最后的尊严。   纵横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外交政治家群体,他们“事无定主,反复无常”,不像儒家那样固守道德信条,而是完全从现实政治需求出发。今天可以为燕国合纵抗秦,明天也能为秦国连横破盟。   《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源于“行人之官”,原本是主管礼仪的官员。到了春秋时期,逐渐转变为专门从事外交活动的使者。   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发展达到高潮:苏秦、张仪、公孙衍、范雎等人物,在这舞台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纷呈的外交大戏。他们所在的国家就受到重视,离开后国家影响力就下降,真正做到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纵横家凭什么能够“玩弄诸侯于股掌之间”?绝非仅靠口才,而是基于对人性、利益和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   他们的核心能力包括:准确把握国际政治格局、洞察各国君主的心理需求、具备高超的演讲和说服能力、随机应变灵活调整策略、擅长制定长远战略规划。   纵横家不像兵家那样依靠武力征服,而是通过智谋和外交手段,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一张嘴可抵百万兵,正是对他们能力的形象概括。   纵横术虽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其智慧至今仍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一战后,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高度赞扬中国的纵横家。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深受其影响,甚至有人称他为“现代的苏秦、张仪”。   当今世界格局变幻莫测,却与春秋战国时期有多相似之处,纵横家那种基于现实利益分析、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颜率保九鼎,仅仅是纵横家智慧的冰山一角。在这些谋士的运作下,战国七雄的势力此消彼长,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都被深刻影响。   即使在大一统时代,纵横之术不再如往日那般耀眼,但这种基于现实利益分析、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依然影响着历代王朝的对外关系。   直至今日,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仍能看到纵横智慧的影子——因为人性的本质,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