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44家交响乐团代表齐聚冰城:中国交响乐如何破局?

8月22日至24日,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2025年度会议在哈尔滨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4家交响乐团、92名参会代表齐聚冰城,共同为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哈尔滨有着百年交响乐传统。1908年,俄国外阿穆尔铁道兵旅团管弦乐团在此播下交响乐种子;如今,哈尔滨交响乐团已成为一张城市文化名片。今夏,哈尔滨举办了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国际手风琴艺术周等活动;始创于1961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更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级音乐盛会。

8月22日晚,第二届全国优秀交响作品展演暨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2025年度会议《松花江组曲》专场交响音乐会在哈尔滨奏响。随后,两天的会议中,联盟代表围绕省市交响乐团运营模式、乐团委约创作工作以及乐团党建促进职业化建设等议题,分享经验、碰撞思路,共同破解行业难题。

省市级乐团的生存之道

不同的交响乐团有着不同的运营模式。会上,长沙、厦门、成都、鄂尔多斯、深圳五家乐团的代表,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样本。

长沙交响乐团为“省市共建”。副团长张薇薇介绍,2018年乐团从“湖南省交响乐团”更名为“长沙交响乐团”,如今乐团144名演职人员形成“双音乐季”架构:湖南省“雅韵三湘”系列覆盖全省惠民演出,长沙市“湘江国际音乐季”打造城市品牌,2024年共完成124场演出。“政府支持占60%,商演与票房占30%,我们仍在探索口碑与市场双赢。”张薇薇提到,乐团2024年重启欧洲巡演,在奥地利沃尔特古典音乐节连续四天演绎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

厦门爱乐乐团以“民办公助”为模式。这支1998年成立的民办乐团,曾因企业撤资陷入困境,如今靠厦门市政府拨款与自主运营支撑。团长方翊介绍,乐团今年策划“交响大战音响”主题音乐会,让现场乐团与伯恩斯坦版、卡拉扬版录音PK,“用现场感染力证明音乐厅的体验无可替代”。为破解观众流失难题,乐团成员时常进学校、企业推广普及交响乐。“厦门人口从100万增至500万,400万新市民都是潜在观众,普及永远不能停。”

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和《音乐周报》合作签约仪式

成都交响乐团团长肖鹰分享,乐团2019年改革前仅30余人,2023年实现“厅团合一”后,以“事业单位职业化管理”模式激活人才流动。鄂尔多斯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高健提到,这支多民族乐团将“漫瀚调”“古如歌”等非遗融入创作,每年完成10-15场音乐季演出与30-40场惠民演出,“既要奏得响贝多芬,也要拉得响草原乡乐”。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林大叶则坦言乐团面临的财政压力。“但我们仍坚持培养年轻音乐家,我36岁任总监时,是聂冰团长顶着压力给了机会,这份传统要延续。”

新作品如何留下来、走出去

“我们不能只演贝多芬和莫扎特,每一代人都要有每一代人的作品,为下一代留下这个时代的印记。”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主席余隆说。在他看来,近年来,各乐团委约创作的原创交响乐作品数量提升,大放异彩,但也遇到不少问题:如何才能创作出留得下、传得开的作品?如何能孕育真正可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作品?

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直言“命题作文居多”。每年都会涌现许多新作,但大部分都没听说过,如何避免“应景之作”,提升作品的艺术高度是关键。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则分享了商业融合案例——与锦江国际集团合作《中国厨房》,以“美食”为主题,每个乐章对应一道菜,“巡演时可灵活选取段落,还能与餐饮企业推出套票,实现艺术与市场双赢。”

广州交响乐团翁业增获“终身成就荣誉”

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林大叶、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尹波提及“驻团作曲”模式。深交签约1-2名驻团作曲家,实行“工资制+职务创作”;国交更有6人创作中心。今年,中国交响乐团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交响曲《大乐同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希望作品既能讲中国故事,也能让世界产生共鸣。”

今年,“党建工作如何促进乐团职业化建设”首次成为探讨议题。“党委领导,并非党委书记领导。”中国交响乐团党委书记周宇说,“我不懂音乐,但能与艺术家的专注业务,形成互补。”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交响乐团)党委书记齐旭光则以“食堂升级”等小事举例:“把演奏员当家人,解决他们的工作生活需求,团队凝聚力自然提升,这就是党建的温度。”

在指挥家张国勇看来,乐团党建工作做好的前提是尊重艺术规律、包容艺术家个性。“好的书记是‘服务者’而非‘管理者’,用尊重与学习赢得艺术家认可,才能凝聚人心,成为一个高质量、有表现力的舞台表演文艺团体。”

会上,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还与《音乐周报》签约合作《中国交响专刊》。联盟还为服务广州交响乐团48年的翁业增颁发了“终身成就荣誉”,并宣布明年联盟年度会议将在成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