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李在明也逃不过真香定律。 人设崩塌在国际政治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当“真香定

李在明也逃不过真香定律。 人设崩塌在国际政治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当“真香定律”从网络笑话跃然于一国外交高层的现实操作中,尤其是在韩国如此敏感的对日政策上,却依然令人瞠目。 8月中旬,韩国总统李在明打破六十年来“先美后日”的外交惯例,将就任后的首次重大出访献给了东京,并罕见地在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联合记者会上表示:“不能总纠结于过去。” 这句话,若从他过去的“反日”言论出发来看,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记响亮的自我打脸。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访问,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外交转向。 在野时痛批尹锡悦“媚日辱国”、誓言“捍卫历史正义”的李在明,如今却成为首位打破惯例、主动向日本示好的韩国总统。 这种180度的立场变化,既是对自身政治人设的一次自我否定,也揭示了在现实压力面前,所谓“理念”往往不堪一击。 李在明的对日之行并非象征意义上的“破冰”,而是实质性地推动了两国关系的“重启”。 韩日双方在此次会谈中达成重启“穿梭外交”的共识,恢复领导人定期互访机制,并发表了自2006年以来首次以联合文件形式公布的首脑会谈成果,内容涵盖安全、经济、人文等多个层面。 在氢能、AI、少子化、地方发展等新议题上的合作也被提上日程,甚至探讨了韩国加入CPTPP的可能性。但真正令人侧目的,不是这些技术性成果,而是李在明对历史问题的态度转变。 他轻描淡写地带过慰安妇与强征劳工等敏感议题,声称“历史不应成为未来的障碍”,俨然一副“放下过去、面向未来”的姿态。对比他在野时的激烈措辞,实在令人咂舌。 这一变化,并非出于“开悟”,而是在权力之巅不得不做出的现实妥协。李在明自己在解释立场转变时坦言:“在野与执政的逻辑不同。”一句话,道尽现实政治的残酷。 在野时可以高喊口号,执政后却必须面对贸易赤字、安全威胁、外交孤立等真问题。 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比选票更难搞定的世界:朝鲜频繁试射导弹,美国对韩半导体产业施压,全球供应链动荡不安。 在此背景下,强化与日本的合作,既是对抗朝鲜威胁的现实选择,也是对美国“贸易勒索”进行反制博弈的一种策略。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余威未散,韩国与日本都被要求承担更多驻军经费,还要面对美方在半导体、汽车等关键领域加征关税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与日本协调立场、形成统一阵线,在对美谈判中争取更多筹码,成为“实用主义外交”的必然路径。更深一层,李在明的“先访日”动作,其实是一份递交给华盛顿的“投名状”。 美国近年来不断推动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而韩日之间的历史矛盾正是这一战略构想的最大障碍。 李在明主动改善与日本的关系,正是试图向美国表明:韩国愿意配合三边安全架构的构建,愿意成为其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 而此次访日,也被部分韩国舆论解读为李在明“向日本取经”的一次战略咨询:如何应对特朗普可能回归白宫后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在关税、军费、技术限制上打好提前量? 日本自民党内的石破茂等人早已有与特朗普打交道的经验,李在明有意借此建立信息渠道,为韩国未雨绸缪。但再精明的外交算盘,也难以掩盖这种转向背后的政治风险。 李在明出身于韩国进步阵营,其基本盘中有大量对日持强烈批判态度的支持者。此次“实用主义”式的对日亲近已引发进步派的强烈不满,部分舆论甚至直言他“与尹锡悦无异”,质疑其政治诚信。 对于一个靠“反尹反日”起家的政治人物而言,这种背离基本盘的行为,注定要付出代价。更危险的是,那些被“搁置”的历史问题从未真正消失。 只要东京政坛再冒出一两个否认历史的极右翼言论,韩国国内的反日情绪就会迅速升温,把李在明政府拖入被动境地。如果届时他再想装作“面向未来”,恐怕连政治自保都成问题。 与此同时,韩国在中美博弈之间的外交平衡也变得更加脆弱。 尽管李在明政府派出高级特使团访华,试图维持“对华友好”形象,但在事实层面,韩国强化与美日的安全合作,尤其在台湾等敏感议题上可能被迫“选边”,这无疑会给中韩关系增添更多不确定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韩国在对美经济依赖上的进一步加深。 为了换取美国在半导体关税问题上的“温情”,韩国承诺未来几年对美投资高达35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令人咋舌,更可能挤压本土产业升级空间,使韩国经济命脉更加依赖美方意志,失去自主性。 而在安全领域,过度绑定美日韩三边合作,表面上看是“抱团取暖”,实则可能进一步加剧东北亚的阵营对抗,使本已复杂的地缘局势更加紧张。 韩国若一味向美日靠拢,最终可能发现自己既得不到真正的安全,也失去了在地区事务中的战略灵活性。李在明的外交转向,是一场典型的“真香”现象:曾经反对的,如今亲自践行。 曾经坚守的,如今选择搁置。他的“实用主义”外交,短期内或许能赢得一些掌声和合作机会,但长期来看,代价不容小觑。

评论列表

孺子牛
孺子牛 1
2025-08-25 15:35
岸田文雄又干日本首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