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日本42个地方政府集体宣布:住酒店、民宿要收“过夜费”了!普通旅馆每人每晚200日元,高档酒店直接飙到1000日元,还有90多个地方正琢磨着跟风收钱,政府说这钱用来建景点、搞旅游设施,听起来挺美,可游客的钱包怕是要遭殃了。 这波“过夜费”的背后,是日本地方政府被游客“挤爆”的无奈,2024年,访日游客消费冲上5.4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京都、大阪这些热门城市,外国游客住宿人数甚至超过了本地人。 但游客多了,问题也来了:老旧的地铁挤成沙丁鱼罐头,景点厕所脏得下不去脚,连多语言指示牌都缺胳膊少腿,地方政府一算账:中央给的补贴只够修半条路,剩下的窟窿怎么办?只能自己想办法。 京都就是个典型例子,2018年,京都率先开征住宿税,结果当年入境人数不降反升,游客用脚投票证明:只要厕所干净、电梯不卡壳,多花点钱也值,2024年,京都外国游客住宿人数首次超过日本游客,占比50.1%。 地方政府一看:这招管用啊!于是,42个地方政府迅速跟进,90多个地方蠢蠢欲动,连北海道札幌都开始讨论“要不要收两次税”。 对游客来说,这波“过夜费”看似不痛不痒,200日元也就一杯奶茶钱,但架不住“积少成多”,一家三口住三晚,普通旅馆得多掏180元人民币,差不多够吃一顿烧肉。 住五星酒店的话,三晚得多付450元,够买两张新干线车票了,更关键的是,这钱收得有点“霸王硬上弓”,征税无需游客同意,地方政府只要拿到中央批准就能开收。 游客的吐槽也来了:有的说“钱收了,但厕所还是脏的”;有的抱怨“指示牌连英文都没有,收税倒是积极”。 还有的调侃“这税是给电梯交‘润滑费’吗?”毕竟游客最关心的是:钱到底用在了哪儿?如果收了税却不见改善,那这税就成了“明抢”。 其实这波“过夜费”背后,藏着日本旅游业的转型焦虑,过去,日本靠“廉价红利”吸引游客,便宜的和食、实惠的住宿、便捷的交通。 但现在,游客越来越挑剔,光靠“便宜”已经不够了,地方政府想通过“过夜费”筹钱,升级旅游设施:修电梯、建厕所、装多语言指示牌,甚至保护历史景观和自然环境。 但问题也来了:小型民宿和旅馆可能扛不住,北海道苫小牧市就担心:“小老板们本来利润就薄,再收税可能得关门,” 说实话,我对这波“过夜费”既理解又纠结,理解的是,地方政府确实缺钱,游客多了,基础设施得跟上,中央补贴不够,只能自己想办法,纠结的是,这钱收得有点“急功近利”。 税收用途得透明,游客不是冤大头,交了钱就得看到效果,厕所干净了、电梯不卡了、指示牌有英文了,这些都得明明白白列出来,要是收了钱却没改善,游客下次就不来了,地方政府反而得不偿失。 得照顾小商家,小型民宿和旅馆是日本旅游的“毛细血管”,要是被税压垮了,旅游体验反而会下降,地方政府可以学学京都,对小商家减免税收,或者提供补贴,让他们也能升级设施。 别把游客当“提款机”,旅游是双向选择,游客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买单,但不愿意当“冤大头”,地方政府得明白:税可以收,但得收得“值”,让游客觉得“这钱花得冤,但下次还来”。 这波“过夜费”是日本旅游转型的必经之路,但怎么收、怎么用,才是关键,毕竟游客的钱包不是无底洞,地方政府得学会“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