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北京时间8月26日,土耳其贸易部宣布:自即日起对经欧盟(除西班牙)转口的中国铰接

北京时间8月26日,土耳其贸易部宣布:自即日起对经欧盟(除西班牙)转口的中国铰接链征收1200美元/吨反倾销税。   这已经不是土耳其第一次对中国铰接链“亮剑”了。回溯到2009年7月,土耳其就率先对原产于中国的铰接链启动反倾销调查,2010年5月作出肯定性终裁,首次开征1200美元/吨的反倾销税。   随后在2016年6月和2022年5月的两次日落复审中,土耳其均维持了这一税率,硬生生把一项临时贸易措施变成了持续15年的“长期关税铁幕”。   而此次行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土耳其认定中国企业通过欧盟转口的方式规避原有反倾销税,于是在2024年5月21日启动反规避调查后,经过一年多的“侦查取证”,最终祭出了这记精准打击。   土耳其方面掌握的“关键证据”来自海关大数据的异常波动:2023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铰接链数量同比激增300%,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土耳其从欧盟进口的同款产品也暴涨280%,但欧盟本土市场对铰接链的消耗量仅增长2%。   如此悬殊的数字对比,让土耳其贸易部门断定,欧盟多数国家已经沦为中国铰接链转口至土耳其的“中转站”。   这些转口操作颇具隐蔽性,中国企业往往先将货物运到欧盟国家,通过更换包装、修改产品标签甚至调换集装箱等方式,让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欧盟制造”,再以更低的成本进入土耳其市场,以此躲避直接从中国出口所需缴纳的高额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征税范围内,西班牙成为唯一被豁免的欧盟国家。这一“例外条款”背后暗藏深意:西班牙是欧盟少数拥有完整铰接链产业的国家,仅去年一年,西班牙对土耳其出口的铰接链就占了欧盟对土出口总量的61%,其本土产业不会受到转口的中国铰接链冲击。   土耳其的这一安排,一方面能分化欧盟内部立场,避免引发欧盟整体的强烈反对;另一方面则在暗暗施压中国企业,暗示其可以考虑到劳动力成本比德法低35%的西班牙设厂,以此绕开关税壁垒。   这种策略,与土耳其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的一贯作风如出一辙——疫情期间曾单方面上调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行费,对过境中欧班列征收“保护费”;2024年6月又突然对华燃油车和混动车征收40%关税,还附加了设立140个服务站的进口许可条件,这些都是其利用地理优势和关税手段要挟产业链的典型案例。 对于中国铰接链企业来说,这一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无异于供应链遭遇“伏击”。原本通过欧盟转口的渠道被大幅堵死,若选择直接从中国出口土耳其,将面临与转口同样的1200美元/吨反倾销税;若转向西班牙设厂,又需要承担额外的投资成本和时间周期。   而土耳其本土的铰接链企业则将成为直接受益者,长期受中国低价产品冲击的市场格局有望得到改变,但土耳其下游的家具、门窗制造等行业可能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进而影响终端产品竞争力。   目前各方的反应仍在发酵。中国商务部尚未就此次铰接链反倾销终裁作出正式回应,但参考2024年10月中国就土耳其对华汽车加税措施向WTO提起诉讼的先例,不排除通过多边机制维权的可能。   欧盟方面则暂时保持沉默,内部成员国因利益差异态度分化——受转口业务影响较大的国家可能不满土耳其的“连坐”式征税,而西班牙等自身产业不受冲击的国家则可能持观望态度。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土耳其此举既是保护本土产业的需要,也是其在大国博弈中寻求平衡的策略体现。作为连接亚欧的战略要地,土耳其既希望加入欧盟,又渴望成为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关键位置。   通过这种强硬的贸易措施,土耳其既能向中国施压,迫使其在投资和技术转让上让步,又能向欧盟展示自身市场的重要性,为后续谈判增加筹码。但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也存在风险,若处理不当,可能损害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信誉,错失长期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贸易合规要求日益严格,欧盟早已建立完善的反规避法规,中国商务部也在2025年3月对美国光纤产品发起反规避调查,那种换个标签就能蒙混过关的转口方式早已行不通。   此次土耳其的“闪电突袭”再次警示中国企业,必须通过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建立本地化生产体系等合规手段应对贸易壁垒。而这场铰接链贸易战的后续发展,无论是中国启动WTO诉讼,还是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都将成为观察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