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就在刚刚,特朗普突然宣布了。 8月27日消息,特朗普要中国参与削减核武库。

就在刚刚,特朗普突然宣布了。 8月27日消息,特朗普要中国参与削减核武库。 2025年8月27日,美国前总统、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一场公开演讲中突然抛出重磅主张,要求中国“立即加入核裁军谈判”,并宣称“如果中国不参与,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这一表态迅速在全球引发震动。人们不禁要问:在距离美国大选仅剩两个多月的关键时刻,特朗普此举究竟是针对核安全的真诚呼吁,还是又一次充满算计的地缘政治操盘? 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和措辞强烈,凸显出美方意图制造紧张氛围,借核问题施压中国,同时也为特朗普在国内政坛加分。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在竞选周期提出类似议题,早在2019年,他就曾声称要推动“三边核军控”,但最终不了了之。如今重提旧事,不仅语气更强硬,还直接将矛头对准中国,背后动机值得深思。 从数据上看,全球核武现状远比特朗普言语中那般“对等”。 根据2025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新报告,美国现有核弹头约3708枚,俄罗斯则高达4360枚,而中国则保持在500枚左右的水平,且部署状态多以陆基为主。 远未形成美俄那种成熟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如此悬殊的体量下,要求中国“对等裁军”,无异于让一名持盾者放下武器,而让手持重炮者继续留在战场。 说到底,这是一场由美国主导的话语陷阱。特朗普口中的“核裁军”,实质是在为美国摆脱《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约束寻找借口。 该条约将于2026年到期,美国国内鹰派一直主张不再续签,以便重构一个“对美更有利”的军控框架。而打着“多边裁军”旗号拉中国入局,恰好可以为这一战略铺路。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很响:既可在国际舆论中制造道义优势,又能转移国内对其经济与移民政策失败的批评。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此举还意在离间中俄关系。 近年中俄在战略安全、能源合作和军事演训方面互动频繁,令华盛顿越发焦虑。 从战略角度看,中国尚处于核力量现代化的关键阶段——094型、096型战略核潜艇陆续服役,东风-41洲际导弹技术日臻成熟,这正是美方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借“裁军”之名行遏制之实,才是特朗普言论背后的真正目的。可笑的是,美国自身对核武器的态度从未真正改变。 其“首先使用”政策至今未改,频繁在全球部署战术核弹,甚至在东欧、日本、韩国等地维持“延伸威慑”机制。 而中国自始至终坚持“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是五核国中唯一公开作出这种承诺的国家。这一承诺自冷战以来未曾动摇,体现出中国对核安全的高度克制与责任感。 对比之下,谁在制造恐慌,谁在维护稳定,不言自明。事实上,中国并非在核裁军问题上“袖手旁观”。 早在1994年,中国就曾提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际倡议,1998年更与美方达成互不瞄准协议,在联合国框架下参与五核国机制(P5进程),多次呼吁核大国率先大幅削减核武库。 营造良性裁军环境。中国的立场始终明确:在核武器发展水平远低于美俄的前提下,要求中国“率先裁军”,既不公平,也不现实。 俄罗斯对此恐怕也难以买账。作为目前全球核武器最多的国家,俄方长期坚持“核力量平衡”原则,并多次对西方主导的裁军倡议表达警惕。 在中俄关系不断升温的背景下,特朗普试图利用三边军控议题“分化瓦解”,恐怕只会适得其反。国际社会对此反应颇为复杂。 北约国家大多保持谨慎态度,法德英等传统盟友不愿贸然表态,而东欧国家则更关心自身核保护伞的稳定性。 在全球南方国家中,不结盟运动成员依旧秉持“去核化”理念,但同时反对以核为工具进行政治胁迫。中国的“最低限度核威慑”与“不扩散”立场,反而越来越受到认同。 特朗普的最新表态,虽声势浩大,却难掩其选举动机的本质。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对外强硬来凝聚选民,转移国内焦点;另一方面,也试图重塑国际核规则,以美国为中心重新洗牌。 但中国不会也不应被裹挟进这样的游戏。核裁军,必须以平等、尊重和现实为基础,而非胁迫、讹诈和大国自利。 中国的策略应继续保持清晰与坚定:坚持“分步走”原则,要求美俄率先大幅削减核武,创造条件后才可能讨论扩大谈判。 同时通过五核国机制推动共识,适度提升核政策透明度,赢得更多国际理解;并继续推进自身核力量现代化,确保国家安全底线不被突破。 在全球核秩序面临深度重构的当下,中国不仅是负责任大国,更应是稳定力量的提供者。 特朗普的“核裁军大棒”挥得越猛,越暴露出美国对战略失衡的焦虑。而中国的冷静、理性与不动摇,才是这个动荡时代中最稀缺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