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制裁我,我就越反华!”这话谁说的?一个被吊销执照、冻结账户、踢出律师圈的深圳前女律师周君红。 曾经的女律师,如今的海外反华势力追捧的"斗士",她的蜕变过程令人唏嘘,也发人深省。 2024年12月,深圳市司法局官网挂出一则处罚公告:周君红因“违反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严重损害律师行业形象”,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 同时,深圳市律师协会理事会表决通过,将其“取消会员资格”。 消息传开,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唏嘘不已。 要知道,周君红在深圳律师圈曾小有名气,2018年以高分通过法考,2020年加入某知名律所,主攻涉外经济纠纷案件。 她的履历表上写着“代理过20余起跨境投资案,为多家外资企业挽回损失超千万”。这样一个“精英律师”,怎么突然就成了行业“害群之马”? 翻开她的执业记录,问题早有苗头。 2022年,周君红代理某港资企业与内地公司的合同纠纷案。 按照行业规范,律师需对客户提供的证据材料严格核查。 但她为了“快速结案”,在明知对方提供的部分合同公章系伪造的情况下,仍向法院提交。 结果案件败诉,港资企业损失惨重,直接将她告上行业协会。 2023年,又有当事人举报周君红“私下收费”。 据查,她在代理一起劳动仲裁案时,除按规定收取5000元律师费外,还暗示当事人“打点法官”,额外索要2万元“活动经费”。 事情败露后,律所第一时间与其解除合同,但当时并未上报司法局。 直到2024年,深圳市律协在例行抽查中发现线索,这才启动调查。 真正让她“出圈”的,是被吊销执照后的那番言论。 她在朋友圈发文称:“中国律师行业太黑暗,我帮外资企业维权反被收拾,现在连饭碗都砸了。既然中国要制裁我,我就站在对立面,让你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反华’。” 有人疑惑:“她代理的多是外资案,怎么突然‘反华’?”有人愤怒:“被处罚就报复社会,算哪门子律师?” 更有人翻出她的社交账号,发现早在被调查期间,她就多次发布“中国司法不公”“律师行业被操控”之类的极端言论。 这事儿背后,藏着律师行业的深层问题。周君红的堕落,始于“急功近利”。 2020年刚入行时,她的案源主要靠律所分配,收入稳定但不算高。 2021年,她偶然接触到一位“神秘客户”,自称是某离岸公司的代表,专门处理“敏感涉外纠纷”。 这位客户出手阔绰,每单案子预付10万元“咨询费”,但要求周君红“灵活处理证据”“绕开监管流程”。 刚开始,周君红还有些犹豫,但看着身边同事开豪车、买豪宅,她的心态慢慢变了。 “凭什么别人能赚快钱,我不行?”她开始接手这些“敏感案子”,甚至主动打听“哪些案件能引起境外关注”。 2022年代理的那起合同纠纷案,正是这位客户介绍的,合同里的伪造公章,就是客户提供的。 “她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捷径’,却不知道踩了法律的红线。” 律师的执业底线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但前提是‘合法’。她为了钱,把职业操守全扔了。” 周君红口中的“中国制裁”,根本是无稽之谈。 根据深圳市司法局的调查,她从未因“维护国家利益”被处罚,所有处罚都是因为“违规执业”。 换句话说,她所谓的“被针对”,不过是自己作妖的结果。 周君红不是个例,2023年,全国律协通报过12起律师违规案例,其中6起涉及“伪造证据”“违规收费”。 2024年,广东律协处理的投诉案件中,“与当事人不当交往”“违反保密义务”占比超过40%。 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反思:当“赚钱”成了律师的首要目标,职业信仰该往哪儿放? 周君红的言论更像一场“情绪失控的发泄”,被吊销执照、冻结账户,她失去的不仅是职业,更是曾经的身份认同。 但她选择用“反华”这种极端方式报复,暴露的是她的狭隘与无知,她既不懂“反华”的后果,也不明白律师的责任。 真正爱国的人,不会用“反华”来博眼球,真正懂法的律师,不会用违法来“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