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想得到我们的帮助?中国必须掏3000万,还要再等我们半年!”这项技术被美德垄断

“想得到我们的帮助?中国必须掏3000万,还要再等我们半年!”这项技术被美德垄断,我国装置出故障,德国不仅坐地起价,还发言嘲讽我国,见此我国64岁焊工怒了:20天修好!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工业车间里,总少不了一些印着外文的精密设备。   其中,离心压缩机作为石化、冶金行业的"心脏",几乎全靠从德国、美国进口。   不是我们不想自己造,而是这项技术被他们死死攥在手里,从设计到维修,全得看人家脸色。   1992年夏末,沈阳鼓风机厂的车间突然静了下来。   那台德国进口的离心压缩机,不知怎么就停了,壳体裂了缝,叶轮也变了形。   生产线跟着趴了窝,几百号工人看着机器发愁,后面还有一堆订单等着交货。   厂里赶紧给德国西门子发消息,盼着对方能快点来人修。   没几天,回复来了,可内容让人心里窝火。   维修费要3000万,而且得等上半年。   这哪是修机器,分明是趁火打劫。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对方字里行间带着嘲讽,说这设备精密度高,也就他们能修,中国工人怕是连零件都认不全。   这话传到车间时,64岁的杨建华刚放下焊枪。   他是厂里的老焊工,干了40多年,手上的老茧比钢板还硬。   听着年轻工人复述德国人的话,他攥着焊枪的手紧了紧,指节都泛了白。   周围人都在叹气,说要么就得咬牙掏钱等,要么生产线就得一直停着。   杨建华突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很清楚:"不用等他们,20天,我能修好。"   这话一出,车间里瞬间安静了。   有人觉得老人是急糊涂了,那可是德国人的机器,连他们自己都说要半年,一个老焊工怎么可能20天搞定?   杨建华没多解释,转身围着机器转了两圈,又摸了摸裂开的壳体。   他说,不用换什么铸造壳体,用钢板焊一个就行。   谁都知道焊接这东西难,尤其是这么大的部件,稍微有点热变形就废了。   可杨建华心里有数,他早把机器的构造摸透了。   接下来的日子,他带着几个年轻焊工扎进了车间。   钢板堆成了小山,焊枪的蓝光白天晚上都亮着。   杨建华几乎没回过家,饿了就啃口馒头,困了就在旁边的钢板上眯一会儿。   他让人把钢板切成合适的尺寸,又琢磨着怎么控制温度。   法兰那地方要求严,密封面差一点都不行,他就自己画图纸,让人做了个模具,用液压机一点点压。   叶轮更是精细活,他拿着卡尺量了又量,确保误差小到看不见。   中间不是没出问题,有次焊完发现钢板有点变形,杨建华没急着返工,而是坐在机器旁想了半天,最后调整了预热的温度,再焊就好了。   年轻工人换了一波又一波,他始终守在那里,眼睛盯着焊缝,像是在跟什么较劲。   第20天早上,车间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修复好的压缩机启动时,先是轻轻抖了一下,接着发出平稳的轰鸣。   机器转起来了,跟没坏过一样。 杨建华抹了把脸上的汗,拿起焊枪笑了笑。   谁也没想到,一个老焊工真能把德国专家说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更让人解气的是,这维修费连300万都没到,还提前了小半年。   杨建华说,他就是看不惯外国人那副样子,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哪有学不会的手艺。   杨建华他总琢磨,既然焊接能修好,为什么不能用这法子造新的?   过去造压缩机壳体,用铸造的法子,光等模具就得好几个月,成本还高。   他想出来个"一四拼装法",用标准化的钢板拼起来焊,又快又省钱。   厂里一开始还有顾虑,怕这法子不靠谱。   杨建华就带着人一遍遍地试,从图纸到样品,改了不下几十次。   1997年,用这法子造的壳体终于通过了测试,生产周期从三个月缩到了一个月,成本降了快一半。   这下,厂里彻底服了,赶紧推广大批量生产。   其他企业听说了,都跑来学。   原来只能高价买进口壳体的厂子,慢慢都能用自己焊的了。   中国的压缩机行业,好像一下子就活过来了。   后来,杨建华还牵头搞了个劳模技师协会,把自己记了几十年的笔记拿出来,手把手教年轻人怎么控制焊接变形,怎么量尺寸。   协会里的人一起琢磨,解决了两百多个生产难题,连大型乙烯压缩机这种高端设备,都能自己造了。   有时候想起当年德国人的嘲讽,杨建华还是会有点气。   但他说,气没用,得把本事学到手。   机器坏了能修,技术垄断能破,靠的不是嘴皮子,是手里的活儿,是不肯认输的劲儿。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中工网2014年01月10日关于《平凡岗位铸就精彩人生——记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杨建华》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