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天理了!云南禄丰,同学叫15岁男孩出去玩,男孩害怕对方打架闹事,就没有去赴约,谁知对方恼羞成怒,一拳捶在男孩肚子上。因为这名同学是练拳击的,力气特别大,男孩被打后直接疼晕,送医检查后,发现孩子内脏大出血,已达到重伤二级。男孩妈妈又急又气,闹上法庭,向对方索赔12万余元,但法院的判决让人意外。 案发那天,小文和朋友在球场玩得很晚,被同学喊去“探险”。 小文心里清楚这些人喜欢惹事,不想牵扯其中,推脱了邀请。 没想到深夜出门,他和朋友正好遇见那几个人。 言语不合间,马某的火气突然爆发,一拳重重砸在小文的肚子上。 不同于普通少年的打闹,马某是拳击运动员,省赛拿过名次,那一拳的力道,足以击穿一个脆弱的身体。 小文当场疼得直不起腰,第二天病情恶化,被送往医院时已失血性休克,诊断是重伤二级。 母亲龚女士守在病床前,看着孩子接受手术,整夜落泪。 医生的病历上写着结肠破裂、肠系膜裂伤、腹腔积液,都是危及生命的伤势。 手术保住了命,却也让小文的身体留下隐患,稍一用力就会剧痛,运动和日常生活都受限制。 更让人揪心的是,孩子精神上受到的打击同样沉重,他开始害怕与人接触,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家属把马某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包括住院费、护理费和伤残赔偿金在内的12万余元。 庭上,马某认罪道歉,家长也承诺支付部分费用。 法院在判决时考虑到马某只有15岁,符合未成年人减轻处罚的规定,认定其故意伤害罪成立,但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缓刑三年,由父母赔偿4万元经济损失。 判决书送达后,龚女士几乎崩溃。 她眼前的孩子从一个活泼少年变成体弱、抑郁的样子,未来的求学、择业之路都被改变,可换来的赔偿只是区区数万元。 她当庭哭诉:“难道我儿子的人生就值这点钱吗?”带着不甘,她提出上诉,但二审维持原判。 这起案件最刺痛人心的,是力量失控带来的后果。 拳击是体育竞技,本该在规则下展现,但落在街头,就成了可以要人命的工具。 一个少年用他练习多年的拳头,给同龄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孩子之间的冲突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变成了刑事案件。 从法律角度看,法院的判罚并不出格。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上有特别规定,14至18岁之间的孩子,量刑上通常会从轻,目的在于教育而不是一味惩罚。 缓刑并不意味着无罪,而是要求在监督下改过。 赔偿数额有限,也并非否定受害方的损失,而是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所限,只能覆盖医疗费、护理费等直接开支。 伤残赔偿金需要另案提起民事诉讼。 法律的程序性决定了判决的局限,但对受害家庭来说,这样的解释显得冰冷。 这一事件折射出两个现实问题。 其一,未成年人在学习格斗、拳击等技能时,缺乏约束与正确引导,极易将力量带出赛场,成为伤人的工具。 培训机构、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都负有责任。 其二,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如何平衡惩罚与教育,既要避免毁掉一个年轻人的未来,也不能让受害者家庭感到不公。 这种平衡是最难拿捏的地方。 小文的母亲不服判决并非没有道理。 孩子遭受的是实实在在的重伤,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损害影响一生,这部分损失不可能用区区几万元概括。 她的坚持,也是呼吁制度能更细化地照顾受害者。 拳头打出的不只是肠胃的裂口,更是对社会的警醒。 未成年人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本里,拳击课也不只是教招式,更要教责任。 法律也需要不断完善,既能给施暴者机会悔改,也要保障受害者的权益不被忽视。 一个少年倒在街头,另一少年站在法庭上。 这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的缺口与制度的难题。 愿这起案件能推动更多讨论,促使全社会共同守护孩子的未来。 信源:九派新闻--2025-09-05--《15岁男孩因“爽约”被练拳同学打成重伤,施暴者被判缓刑赔偿4万,家属:难以接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