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丹高铁迎来开通运营十周年。这条穿梭在辽东群山间的“银龙”,用安全优质的服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累计发送旅客1.2亿人次,日均3.4万人,单日最高客流达9.8万人次。从激活经济活力到点燃文旅热情,沈丹高铁早已超越交通线路的定义,成为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
沈丹高铁开通运营后,沈阳至丹东的通行时间由原来的3小时34分压缩至仅需1小时11分,本溪、丹东由此正式进入沈阳“一小时经济圈”。如今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达31对,发车间隔平均只需30分钟,最短更只有5分钟,真正实现“高铁公交化”,极大缓解了沿线居民的出行压力。与此同时,电子客票全面覆盖、“计次票”“中铁银通卡”等多项便民服务陆续推出,始终秉持“急旅客之所急,想旅客之所想”的服务理念,将“方便”二字切实融入百姓出行的每一个细节。
沈丹高铁像一条纽带,将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紧密相连,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其客货分线的运营模式,极大释放了既有铁路货运能力,东北腹地的钢材、粮食、水渣等货物,通过丹东港可快速运往南方各港口,港口集疏运效率显著提升,海陆双港联动优势愈发凸显。今年暑运期间,丹东开往沈阳的列车上,旅客手中装满新鲜黄蚬子的“小白箱”成为独特风景,这小小的伴手礼,正是高铁拉动“舌尖经济”的生动体现,也让沿线产业链的“毛细血管”愈发通畅。
如今,搭乘沈丹高铁,“上午逛沈阳故宫,下午看鸭绿江断桥,晚上泡五龙背温泉”的惬意旅程成为常态,“一线多游、朝发夕至”的出行愿景已成为现实。十年来,丹东市累计接待游客量比高铁开通前激增58%,“高铁+旅游”“高铁+红色文化”“高铁+研学”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国铁沈阳局精准发力,开行了丹东至大连“赏樱专列”、至延吉“朝鲜族民俗专列”等特色列车,联合地方文旅部门整合景区资源,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更多人的生活选择。
十年风雨兼程,沈丹高铁历经36次大雪、69次暴雨、89次大风考验,始终安全畅通。它不仅是一条便捷的交通线,更是串联民生、经济与文旅的“振兴线”。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这条“辽宁最美高铁”将继续飞驰向前,以更强的动力助力辽宁绘就振兴发展新图景,书写更多与时代同行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