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为什么说洪秀柱是国民党的孤臣?国民党可以不支持她,但是大陆不会,所以这次抗战胜利

为什么说洪秀柱是国民党的孤臣?国民党可以不支持她,但是大陆不会,所以这次抗战胜利八十年纪念活动,马英九没来,但是洪秀柱却接受邀请,只身前往北京!

今年的九月三日,一场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盛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气氛庄严肃穆。

然而在海峡对岸,民进党当局的陆委会却早早放出狠话,威胁要依法惩处任何前往参加纪念活动的台湾人士。

就在这种高压氛围下,国民党的一些重量级人物,比如马英九,最终选择缺席时,一个身影却显得格外坚定。

前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出现在了观礼台上。她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无需多言的鲜明态度。

面对岛内绿营媒体给她贴上的“背叛台湾”的恶毒标签,以及来自“台独”分子的各种攻击和恐吓,洪秀柱似乎毫无惧色。她坚信自己正在做一件正确无比的事情。

9月1日刚抵达北京,她就立刻向外界表态:“历史不能被遗忘,更不容被扭曲。”

洪秀柱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信念。在阅兵现场,她特意与抗日将士的后代们站在一起;在陈列着历史展品的区域,她驻足良久,认真地听着讲解。

她强调,这段浴血奋战的历史,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不应该被任何政党或地区拿来独占。 这种对历史的捍卫,与她一贯的立场紧密相连。

她从未在“台独”问题上有过丝毫含糊,始终坚定着一个中国原则。她的每一次公开表态和实际行动,都像一把利剑,直指民进党当局推动“去中国化”、妄图割裂两岸历史联结的图谋。

洪秀柱的坚持,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早在2016年担任国民党主席时,她就顶着巨大压力,主张恢复两岸事务部门的对话,即便当时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导致两岸关系跌入冰点。她的务实,体现在她常说的那句话里:“肯做、敢做,总能突破困难。”

她深信,让台湾的年轻人亲眼看看大陆,远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自2018年开始,她年复一年地带队参加两岸青年发展论坛。

就在今年,她还带着将近两百名台湾青年到杭州交流。她还曾深入广东考察科技产业,去新疆感受民生变化,并努力将这些真实的大陆故事带回台湾。

这些努力,在一些只看重短期政治利益的国民党人眼中,或许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在洪秀柱决定赴京后,党内一些人私下劝她“别惹麻烦”,更多的人则选择了明哲保身、一片沉默。

国民党立委林思铭更是公开对媒体表示,洪秀柱已经不是党主席了,她的行为只代表个人,与国民党无关。

这种撇清关系的态度,加上没有任何一位党内现任高层站出来力挺,哪怕是象征性的支持都没有,着实令人感到心寒。

这番景象,让人不由得回想起2015年那场著名的“换柱案”。当时,她明明已高票获得参选资格,却因为坚持原则、不愿在“台独”问题上妥协,被党内一些人以“立场太硬”为由强行换下。

从那时起,她似乎就成了党内的“异类”。

也正是那次事件,让她看清了党内复杂的生态——太多人宁愿在利益纠葛中摇摆不定,也不愿坚守根本。

她在临时全代会上那句“孤臣可弃,但绝不折节”的悲壮陈词,至今言犹在耳。现在,她又一次成了党内的“孤臣”。

国民党籍人士郑丽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蓝营现在最缺的就是敢于担当的精神。许多人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在关键问题上总是说些模棱两可的话。

就连同样反对“台独”的马英九,在这次关键节点的缺席,也让外界对其坚定性打上了问号,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决策更多是出于“纯粹政治家”的利益算计。

然而尽管国民党高层一片寂静,洪秀柱却并非完全孤身一人。国民党中央委员李德维、中常委何鹰鹭、前秘书长李乾龙和前中央委员徐正文等人也一同赴京,表明党内并非铁板一块。

更重要的是,她的“孤”,并非孤立无援。这份在复杂政治乱象中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的独立,为她在两岸民众心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威信。

许多大陆网友说,就算国民党不支持,亿万中国人民也会支持她,因为她守护的是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共同利益。

在当前紧张的台海局势下,像洪秀柱这样坚守历史真相、勇于冲破壁垒推动交流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她的这份坚持,本身就是一道光,照亮了迷雾中的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