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信誓旦旦宣称“中国不敢抛售美债”的话音未落,市场就传来一阵剧烈的抛售声响中国、日本和英国三大美债持有国不约而同地减持美债。 这剧情反转得比好莱坞大片还刺激。贝森特在文章里那股子老美特有的傲慢劲儿简直要溢出纸面,虽然没明说 “你们不敢抛”,但字里行间全是 “就算心里不爽,你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的潜台词。结果呢?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国际金融舞台上从来看不起嘴炮选手,真刀真枪的较量从来都靠账本说话,可惜这位财政部长似乎没搞明白这个道理。 先来看一组让贝森特脸红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8 月,美国国债总额已经突破 37 万亿美元大关,这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要背负 10.7 万美元的债务,说句不好听的,连刚出生的婴儿都欠着一屁股债。更要命的是,其中 9.2 万亿美元债务将在今年到期,意味着美国政府每天得偿还约 250 亿美元 —— 这哪是借钱过日子,分明是在玩 “拆东墙补西墙” 的庞氏骗局。 就在贝森特信誓旦旦的时候,中国已经默默把美债持仓降到了 7654 亿美元,不仅连续 6 个月减持,还正式让出了美国第二大债权国的位置。更狠的是,咱们同时连续 6 个月增持黄金,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升至 15%,这 “去美元化” 的信号简直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英国和日本也没闲着,跟着咱们一起用脚投票,三大债主集体行动,这默契程度堪比交响乐团演奏,只不过奏响的是美元霸权的挽歌。 市场的反应比翻书还快。10 年期美债收益率这个 “全球资产定价之锚” 一路下跌到 4.038%,创下 4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华尔街分析师们集体变脸,从之前担心收益率破 5%,突然转向恐慌 “跌得太快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戏码,活脱脱展现了金融市场的现实:信心这东西,建立起来难如登天,崩塌起来却快如闪电。 贝森特怕是没搞清楚现在的局势,还以为美国能像以前那样靠印钞解决问题。但他忘了,现在的债主们已经不是傻子了。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在 2025 年已经超过 1 万亿美元,占联邦总支出的 17%,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每花 6 块钱,就有 1 块钱是在还利息。这种 “借新还旧” 的游戏玩到最后,必然是信用破产的结局。穆迪在 5 月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成为继惠誉和标普之后第三家下调美国评级的机构,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这次三大债主集体减持,至少暗含了三个让美国尴尬的 “暴击”: 第一,美元信用体系正在松动。中国持有美债规模从 2018 年到 2024 年底下降了 35%,占外汇储备比重从 37% 降到 24%。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更是降至 55%,创下 1995 年以来的新低。这些数据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都在悄悄准备 “美元备胎”,谁也不想把鸡蛋都放在一个快要破的篮子里。 第二,美国的债务陷阱已经显现。特朗普政府一边关闭国际开发署省钱,一边又推出 4.5 万亿美元的减税措施,还把债务上限提高 5 万亿美元。这种 “既要又要” 的操作,本质上就是把债务风险转嫁给全世界。但债主们也不傻,英国和日本的同步减持,说明大家都看穿了这套把戏,与其等着被收割,不如趁早跑路。 第三,全球金融格局正在重塑。金砖国家推进的 “新发展银行债务重组机制” 直接绕过美国主导的巴黎俱乐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使用率突破 30%。这些变化都在告诉世界:离开美元,国际贸易照样能玩得转。贝森特们还沉浸在 “美元霸权” 的美梦里,却没发现床已经被人悄悄搬走了。 最讽刺的是,贝森特在专栏里回避 “不会抛售” 的说法,却通篇弥漫着 “你们不敢怎样” 的傲慢。但中国外交部早就明确表态,减持美债是 “市场行为”,拒绝将贸易与国债问题捆绑。这种轻描淡写的态度,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有力量 —— 我们不是不敢抛,只是觉得没必要跟你置气,市场规律自然会做出选择。 现在的美国经济已经陷入了 “死亡三角”:高债务、高利率、高关税相互叠加。特朗普政府想通过降息来缓解压力,芝商所利率期货显示 2025 年底前美联储降息概率已达 70%。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只会让美元信用进一步受损,形成恶性循环。 国际清算银行直言 “美债不再是无风险资产”,这句话堪称诛心之论。要知道,美债长期以来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资产,如今这个神话被打破,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可想而知。就像湘财证券研究所所长曹旭特说的,美国关税升级实质是对金融主导权焦虑的投射,可惜这种焦虑根本掩盖不了其信用透支的现实。 贝森特现在估计很头疼:继续嘴硬吧,市场数据一巴掌接一巴掌地扇过来;认怂吧,又拉不下美国财政部长的面子。更尴尬的是,美国 2025 年预计有近 3 万亿美元债券到期,如果找不到接盘侠,后果不堪设想。以前还能靠吓唬人让各国乖乖增持,现在大家都看穿了这套把戏,谁还愿意当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