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邮购新娘”:最低花1.5万就可以,选妃一样选了个老婆。 打开某些隐蔽的社交群组,“1.5万娶乌克兰新娘”的广告像牛皮癣一样反复出现。这些广告往往配着金发女性的照片,标注着“温柔、能干、合法入境”等字眼,背后是一条依附战争创伤而生的灰色产业链。 如今的乌克兰,总人口较战前减少近千万,适龄男性数量因征兵和伤亡大幅下降,这种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让“跨国婚介”生意有了可乘之机。 这类产业的运作模式早已形成固定流程。在基辅、利沃夫等城市,不少挂着“翻译服务”“文化交流”招牌的机构,实际在做着涉外婚介的勾当。 他们会在网上发布乌克兰女性的资料,标注年龄、职业、身高甚至“性格标签”,供境外男性“挑选”。 服务明码标价:线上筛选1.5万元起,线下相亲团3.8万元,包含签证代办、翻译陪同和“约会指导”,全程像在完成一笔标准化交易。 这些机构的目标群体很明确:在本国婚恋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男性。 对他们来说,国内高昂的彩礼、房产要求让婚姻望而却步,而“花几万块娶个外国老婆”的宣传,恰好击中了他们的心理。 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警方查处的涉外婚姻诈骗案中,超过六成受害者是35岁以上、经济条件普通的男性,他们大多通过非正规渠道接触“跨国婚介”,最终人财两空。 乌克兰女性成为产业链的“供应端”,背后是战争带来的生存压力。 联合国难民署2025年报告显示,乌克兰外流人口中,18-45岁女性占比达47%,其中近三成表示“愿意通过婚姻获得居留权”。 在哈尔科夫州,不少家庭失去男性劳动力,女性不得不扛起养家责任,“外嫁”成了快速获取经济支持的选择。 这些女性往往被中介包装成“渴望安稳生活”的形象,却很少有人提及她们背后的战争创伤和家庭重担。 产业的扩张离不开网络平台的隐蔽助推。尽管我国明确禁止涉外婚姻中介,但一些社交平台、短视频App上,仍有账号以“海外生活”“跨国交友”为幌子引流。 他们发布乌克兰女性的生活片段,用“教你认识外国女孩”“异国恋攻略”等内容吸引关注,再通过私信引导至付费群组。 这种“擦边球”式的运营,让监管难度大大增加,也让更多人误入陷阱。 法律风险始终笼罩着这条产业链。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涉外婚姻介绍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涉外婚姻介绍业务,违者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2024年,上海警方就查处过一起跨国婚介案,涉案团伙通过伪造“旅游合同”组织相亲团,最终5人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刑。 即便在乌克兰,这类中介也多游走在法律边缘,一旦出现纠纷,女性往往难以维权。 现实中的跨国婚姻,远非广告里的“幸福模板”。 国际移民组织调研显示,通过非正规渠道结合的跨国夫妻,离婚率是正常跨国婚姻的3倍,主要矛盾集中在语言障碍、文化冲突和经济纠纷。 在乌克兰女性嫁入较多的浙江、福建等地,社区工作人员反映,不少家庭因“买婚”背景存在信任危机,女性常因“被物化”感到压抑,男性则担心“妻子跑掉”,关系往往十分紧张。 更值得警惕的是,产业背后可能隐藏着人口 trafficking风险。国际劳工组织2025年报告指出,乌克兰局势动荡后,涉及该国女性的跨国人口贩卖案件增长210%,部分“婚介”实际是 trafficking团伙的伪装。 他们以“介绍婚姻”为名,将女性骗至他国后,强迫从事非法工作或进行二次贩卖,这些女性的人身自由和基本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 乌克兰政府也在加强对这类产业的监管。2025年3月,乌克兰议会通过《反跨国婚介剥削法案》,要求所有涉外婚恋机构注册备案,禁止收取“介绍费”,并规定必须为女性提供法律咨询。 但在战火未熄、经济凋敝的背景下,政策落地效果有限,地下产业链仍在暗流涌动。 这场由战争催生的“婚姻交易”,最终没有赢家。男性付出金钱却难获真情,女性背负着创伤远走他乡,而中介赚着沾满血泪的利润。 当婚姻变成逃离苦难的“船票”,当爱情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背后是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也是全球化时代弱势群体的无奈。 如何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需要多国协同发力。 但对普通人而言,更该认清:任何建立在金钱交易上的关系都难以长久,真正的婚姻需要尊重与理解,而非“挑选”与“购买”。 对这类现象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