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白酒行业头部企业洋河股份披露2025年上半年财务报告,这份财报不仅交出了近五年最差的半年度业绩答卷,更暴露出其在渠道布局、市场拓展与战略转型中的多重困境。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147.96亿元,同比下滑35.32%;归母净利润43.44亿元,同比下滑45.35%,两项核心指标降幅均突破35%,远超行业平均收缩水平,成为头部酒企中业绩承压最明显的企业之一。
省外经销商首次净减,全国化根基动摇
财报中一组关键数据的变化,折射出洋河股份渠道体系的深层危机——截至上半年末,公司经销商总数为8609家,同比净减少257家。这是洋河股份自2015年开启全国化扩张以来,经销商数量首次出现年度净减少,标志着其持续多年的“渠道下沉”战略正式按下暂停键。
从经销商结构来看,区域分化态势尤为显著。作为“大本营”的江苏省内,经销商数量微增11家至3010家,显示出公司试图通过巩固省内市场抵御业绩下滑的意图;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省外经销商数量大幅减少268家,降至5599家,相当于平均每天减少1.5家省外合作商。这一数据变化,与洋河股份此前“全国化布局”的战略表述形成强烈反差,也意味着其在省外市场的渠道控制力正在减弱。
经销商数量的收缩,直接反映在区域营收表现上。上半年,洋河股份省内营收71.21亿元,同比下降25.79%;省外营收73.92亿元,同比降幅高达42.68%,远超省内降幅。值得注意的是,省外市场曾是洋河股份对抗行业周期、实现规模增长的核心引擎,2023年其省外营收占比一度超过55%,而如今省外市场的大幅收缩,不仅让“全国化”战略成果付诸东流,更让公司陷入“省内增长乏力、省外持续失血”的两难境地。
产品遇冷
在产品端,洋河股份同样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财报显示,公司核心收入来源中高档酒上半年实现营收126.72亿元,同比下滑36.52%,降幅超过整体营收;普通酒营收18.41亿元,同比下滑27.24%。作为对比,2024年同期中高档酒营收降幅仅为12.3%,短短一年间降幅扩大近3倍,反映出消费者对其高端产品的接受度正在下降,品牌溢价能力持续弱化。
事实上,洋河股份并非没有意识到产品结构的问题。为应对消费市场变化,公司在2024年底推出光瓶酒、低度酒等新品类,试图通过“下沉市场+年轻消费群体”打开新增长空间。其中,高线光瓶酒以“三年基酒”“真实年份认证”为卖点,定价59元,瞄准中端大众消费市场。但从半年报业绩来看,这些新品并未起到“救场”作用。
酒水行业研究者、千里智库创始人欧阳千里指出,当前高端、次高端白酒受消费场景减少影响,整体销量下滑,而洋河股份推出的光瓶酒、低度酒等新品,需要长期的市场教育和消费习惯培养,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行业规律来看,一款新品从上市到贡献稳定营收,至少需要1-2年时间,而洋河股份当前的业绩压力,显然无法等待新品慢慢成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洋河股份产品端的困境还与渠道库存高企有关。2024年,为缓解渠道库存压力、稳定终端价格,公司选择主动降速,减少对经销商的压货力度,但这一举措直接导致业绩连续4个季度下滑。截至2025年上半年,尽管公司未披露具体库存数据,但从经销商数量减少、省外营收大幅下滑等迹象来看,渠道去库存仍未完成,产品动销依然疲软。
转型阵痛加剧
洋河股份上半年的业绩困境,与其战略方向的调整密切相关。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之前,洋河股份一直推行“全国化”战略,通过大规模扩张经销商数量、布局省外市场,试图追赶茅台、五粮液的行业地位。截至2023年底,公司省外经销商数量超过5800家,省外营收占比超过50%,成为头部酒企中全国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之一。
但随着白酒行业进入缩量竞争阶段,粗放式的渠道扩展效益逐渐下降,洋河股份的“全国化”战略开始显露弊端。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提出“改变以往平均用力的全国化政策,更加聚焦省内大本营市场以及长三角市场”,标志着其战略重心从“全国扩张”转向“区域深耕”。
然而,战略方向的突然调整,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渠道动荡和市场波动。一方面,省外经销商因政策支持减弱、市场投入减少,信心受挫,部分经销商选择退出合作,导致省外经销商数量首次净减少;另一方面,省内市场虽然得到重点扶持,但面临古井贡酒、今世缘等本地酒企的激烈竞争,营收仍同比下滑25.79%,未能承担起“业绩压舱石”的角色。
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认为,洋河股份当前的业绩下滑,是主动降速的必然结果,但战略调整的“阵痛期”可能比预期更长。“从‘全国化’到‘聚焦区域’,不仅需要调整渠道政策、市场投入,还需要重新梳理品牌定位和产品策略,这个过程中如果衔接不当,很容易导致市场份额流失。”
此外,洋河股份当前正处于新老董事长交接的关键时期,管理层的变动也可能影响战略执行的连贯性。欧阳千里指出,新老管理层交接阶段,公司往往需要时间磨合,而洋河股份选择在这一时期“彻底释放风险”,虽然有利于为未来业绩触底反弹做准备,但短期内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业绩压力,让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信心受挫。
业绩触底何时到来?
对于洋河股份而言,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下滑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如何尽快走出战略调整的“阵痛期”,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从当前情况来看,公司要实现业绩触底反弹,需要解决三大核心难题:
首先是渠道信心的恢复。经销商数量的首次净减少,反映出渠道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如何通过优化渠道政策、保障经销商合理利润空间,重新吸引经销商合作,尤其是挽回省外市场的经销商资源,是洋河股份亟待解决的问题。肖竹青建议,洋河股份应继续发力光瓶酒战略,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和合理的利润分配,稳定渠道信心。
其次是产品结构的优化。中高档酒的大幅下滑,暴露了公司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不足,而新品类短期内又难以贡献营收。未来,公司需要在巩固中端产品市场份额的同时,提升高端产品的品牌力和市场认可度,同时加快新品的市场推广速度,形成“高端引领、中端支撑、新品补充”的产品矩阵。
最后是战略执行的稳定性。从“全国化”到“聚焦区域”,战略方向的调整需要长期坚持,避免因短期业绩压力再次摇摆。同时,新老管理层需要尽快达成战略共识,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执行力,避免因管理层变动导致战略执行中断。
从行业环境来看,白酒行业的缩量竞争可能还将持续1-2年,头部酒企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于洋河股份而言,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下滑或许不是终点,如何在行业调整期内守住市场份额、稳定渠道体系、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将决定公司未来能否重新回到增长轨道。正如欧阳千里所言:“洋河股份当前需要的不仅是短期的业绩止血,更需要制定清晰的长期发展战略,才能在行业竞争中重新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