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一个晚上,志愿军一个侦察小队在南朝鲜军阵地上抓“舌头”。侦察兵们毫不费力地抓到了敌人的两个哨兵,可让他们惊讶的是,敌人的哨兵手脚上事先都绑上了绳子。为什么自己“绑”自己,这是什么“天才”战术? 朝鲜战争打到1952年,已经进入相持阶段,前线双方拉锯战不断,阵地基本固定在三八线附近。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的是美军主导的联合国军,其中南朝鲜军是主要地面部队之一。那时候,志愿军常用的一种情报获取方式就是抓“舌头”,意思是潜入敌方阵地,活捉敌兵带回来审问,弄清楚对方的兵力布置、火力点位置和作战计划。这种方法在战场上很实用,因为书面情报有限,口头审问能挖出更多细节。志愿军部队特别重视夜间行动,利用黑暗掩护,避开敌人的空中优势。 这个事件发生在1952年6月,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第一一四师派出一支侦察小队,任务是摸进南朝鲜军阵地,抓两个俘虏回来。师部当时正准备对这个阵地发起攻击,需要敌情数据。南朝鲜军那边,因为之前多次被志愿军夜袭,损失了不少人,已经变得特别警惕。晚上他们会不停放照明弹,试图照亮阵地前方,防止偷袭。但志愿军侦察兵经验丰富,利用照明弹间隙的短暂黑暗,一步步接近铁丝网,剪开后潜入。 小队靠近后,发现南朝鲜军有哨兵巡逻,其中两个哨兵走得比较散漫。侦察兵们抓住机会,迅速制服了他们,本以为任务顺利完成,谁知试图拖走时,发现拽不动。检查之下,才看到哨兵腰部和脚踝绑着粗绳子,绳子另一头连到阵地内的掩体柱子上。这绳子不是细的,而是拇指粗细,足够结实,拉动就会触发警报或直接阻力大增。结果警报响起,南朝鲜军士兵冲出来乱射,志愿军小队只好击毙这两个哨兵,在炮火掩护下撤退。 后来,通过其他战斗抓到的南朝鲜军俘虏审问,才搞清楚这个绑绳子的来头。原来南朝鲜军被志愿军抓“舌头”抓得怕了,多次丢哨兵,情报外泄导致阵地失守。为了防这个,他们想出个土办法:晚上值班哨兵都绑上绳子,一头系身上,一头固定在掩体里。这样,如果志愿军来抓人,拉扯绳子就会闹出动静,或者直接拉不动,阵地里的其他人就能及时反应。这种战术说天才也天才,说笨也笨,因为它低成本,不需要高科技,就靠绳子加警觉性,确实挡住了几次抓捕尝试。 这个战术不是南朝鲜军独创的,在朝鲜战场上,类似低级但有效的手段不少见。联合国军那边,美军更依赖飞机大炮,硬实力强,但南朝鲜军地面作战经验不足,士气也不高,常出这种小聪明来弥补。绑绳子本质上是防御性措施,针对志愿军的夜袭特长。志愿军夜战厉害,是因为训练多,适应力强,而南朝鲜军夜间视野差,容易慌乱。结果这个绳子法,让志愿军一时措手不及,得调整策略,比如以后侦察时先找绳子切断,再动手抓人。 朝鲜战争1952年是关键一年,上半年志愿军在铁原、金化一带打了几场阵地战,下半年有上甘岭战役那样的硬仗。抓“舌头”在这些战斗前很重要,能决定胜负。南朝鲜军用绳子防抓捕,反映出他们对志愿军情报战的畏惧。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后来回忆,说朝鲜战争是场“错误的战争”,因为美军没占到便宜,还损失惨重。南朝鲜军作为美军附庸,部队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士兵是强制征召的,作战动力弱,经常出现逃跑或投降情况。但这个绑绳子战术,算他们一个实用发明,虽然没改变战争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