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赤裸的女子惨遭40多个日寇强暴后,全身已经瘫软如泥,又被日军抬到了椅子上。 1937年冬日的南京,一间民房的木椅上,一名赤裸的中国妇女瘫软如泥,双腿被迫张开,眼神空洞地盯着虚空。 16师团山田联队第5大队的日军围在周围,争相用相机拍摄,闪光灯在昏暗的屋里亮起,快门声刺耳,这张泛黄的旧照片,后来成为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之一。 没人知道她的名字,或许几天前,她还在灶台前蒸着糯米,想给刚会走路的儿子做年糕; 或许她还缝补着丈夫的旧衣,盼着家人能平安熬过寒冬。可日军的铁蹄踏碎了这一切,将她推入了无尽的黑暗。 这张照片里的施暴者,来自日军第16师团山田支队,这支由山田栴三率领的部队,是南京大屠杀中最凶残的部队之一。 1937年12月13日,他们从中山东门攻入南京城时,中国军队主力虽已撤离,但城内仍有数十万平民未能逃离。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后来的庭审记录,山田支队入城后,立即展开“无差别杀戮”; 士兵们踹开民房,搜捕平民和投降士兵,抢夺食物后就放火焚烧房屋,遇到妇女就拖拽施暴,甚至将孩童挑在刺刀上取乐。照片中的这名妇女,只是他们无数暴行受害者中的一个。 当时仅在城东一带,类似的强奸、杀戮每天都在发生,河流里漂浮着尸体,城墙下堆积着遇难者,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焦糊味。 更令人痛心的是,施暴过程的残忍远超想象。史料记载,这名妇女最初被日军从灶房拖拽出来时,还曾奋力反抗。 她的手臂撞击在灶台边缘,鲜血滴落在散落的面粉上,撕扯中衣服被撕碎,身体多处被划伤。可四十多名日军轮流施暴,最终让她失去了反抗的力气,瘫倒在地。 日军并未就此停手,反而将她抬到木椅上,强迫她保持屈辱的姿势拍照,只为“炫耀战功”。 照片拍摄结束后,日军扬长而去,留下她在冰冷的椅子上,而她先前准备的糯米蒸笼早已倒地,缝补的布料碎片散落角落,灶火的余烬也渐渐熄灭。 那个本该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彻底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张照片能留存下来,离不开国际友人的冒险守护。当时南京城内的国际安全区,由约翰·马吉、伯恩哈德·辛德伯格等外国传教士、医生组成,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记录日军的暴行。 据约翰·马吉的日记记载,他曾在安全区附近的民房里发现类似的照片胶卷,为了避免被日军搜走销毁,他将胶卷藏在教堂的墙缝里,直到战后交给盟军。 这些照片和日记,后来成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军战犯的关键证据——包括山田栴三在内的多名16师团军官,因参与南京大屠杀被认定为战犯,部分士兵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但遗憾的是,照片中的这名妇女,最终结局无人知晓,她或许在暴行后不久就失去了生命,连名字都没能留下,只成为了南京大屠杀中“2万多名遭强奸妇女”的一个缩影。 如今,这张照片被收藏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与其他数万件史料一起,无声地诉说着1937年的那段黑暗历史。 纪念馆里,还有更多类似的证据:约翰·马吉拍摄的影片中,有家庭被30多名日军袭击的画面;辛德伯格记录的笔记里,详细描述了日军焚烧房屋、杀戮平民的场景。 这些铁证,驳斥了所有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谎言,也提醒着每一个人:30多万遇难同胞的血泪不能白流,人类文明不能再容忍这样的反人类罪行。 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当我们站在纪念馆里,看着那张泛黄的照片,想到的不该只是日军的残暴,更该是对生命的敬畏; 敬畏那些在苦难中逝去的同胞,敬畏来之不易的和平。如今的南京,早已从废墟中重生,高楼林立,和平鸽在街头飞翔,但那段历史永远不能被遗忘。 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防止悲剧重演;只有守护记忆,才能让和平的种子在一代代人心中生根发芽。这,就是那张暴行照片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也是对30万遇难同胞最好的告慰。 信源:1938年《日寇暴行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