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秘书长吕特发出警告:不管是印度、巴西还是中国,如果还继续跟俄罗斯交易石油和天然气的话,我们将对你们采取100%的次级税制裁!首先,得弄明白啥叫次级税制裁。简单说,就是北约不仅要制裁俄罗斯,还要连带惩罚那些和俄罗斯做能源生意的国家。比如说,你从俄罗斯买了100块钱的油气,北约就要额外收你100块的“罚款”,这样一来,买卖就完全不划算了。这种做法其实就是“连坐”,想通过经济手段迫使其他国家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那北约为啥要这么干呢?这得从俄乌冲突说起。自从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就一直在对俄罗斯实施各种制裁,希望能削弱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迫使其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但是,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一直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印度、中国等国家又大量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这让西方国家觉得他们的制裁效果大打折扣。于是,北约就想出了这么个馊主意,试图通过次级税制裁来进一步孤立俄罗斯。不过,这个主意真的能奏效吗?从历史经验来看,恐怕没那么简单。就拿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来说,虽然持续了十年,但俄欧贸易额在2022年前仍保持每年超3000亿欧元的份额,2023年俄能源收入甚至反超战前水平。这说明单边制裁很难阻断贸易网络的重构。而且,印度、巴西、中国等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他们也不会轻易就范。先说说印度。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其中85%以上需要进口。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抓住机会,以低价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然后在本国精炼后再卖给欧美,赚了不少差价。2024年,印度日均进口俄罗斯原油达到创纪录的207万桶,同比增长12%,俄原油进口量在印度原油进口总量占比达到44%。可以说,俄罗斯已经取代中东国家成为印度最大的石油供应源。面对北约的次级税制裁威胁,印度的反应很坚决。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保障居民的能源需求是新德里的首要任务,印度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能源政策。印度石油部长也表示,即使俄罗斯石油供应受到影响,印度也有信心通过其他来源满足需求。事实上,印度已经实现了供应来源的多元化,采购来源国从过去的约27个增加到现在的约40个。此外,印度还在考虑重启中俄印合作机制,以增强自身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再看看中国。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一直非常密切。2024年,中国对俄罗斯原油进口量升至1.0847亿吨,在中国原油进口占比达到19.6%;俄罗斯对华天然气管道输气量达到31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对华出口860万吨。中俄之间还签署了一系列长期能源合作协议,比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2025年满负荷运行后年输气量将达380亿立方米,满足1.3亿户家庭用气需求。对于北约的次级税制裁威胁,中国外交部的态度也很明确,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国一直认为,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是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符合市场规则和国际法,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中断。巴西的情况也值得关注。巴西是全球重要的农业大国,而俄罗斯是巴西化肥的主要进口来源之一,巴西化肥进口的40%依赖俄罗斯。如果北约的次级税制裁实施,巴西的农业生产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不过,巴西总统卢拉已经启动了国家化肥自主计划,试图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同时,巴西还在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双方签署了农产品本地结算协议,30%的贸易直接绕开美元,以降低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依赖。除了印度、中国、巴西这三个主要受影响国家,北约内部的分歧也不容忽视。虽然北约秘书长吕特发出了强硬的警告,但欧盟内部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种做法。事实上,欧盟内部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以土耳其为例,土耳其45%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进口。如果北约的次级税制裁实施,土耳其的能源供应将受到严重冲击,这可能会导致土耳其在俄乌冲突中采取更中立的立场,甚至可能倒向俄罗斯。此外,欧盟为了替代俄罗斯能源,已经多支付了超过3000亿欧元,荷兰光刻机限制对中国出口后,2023年利润暴跌了40%。这些都说明,欧盟的偏激策略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了内部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