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标签: 鄂豫皖苏区

1938年8月30日,新四军特务营营长叶道志被以叛逃罪执行枪决,叶道志被枪决前夕

1938年8月30日,新四军特务营营长叶道志被以叛逃罪执行枪决,叶道志被枪决前夕

1938年8月30日,新四军特务营营长叶道志被以叛逃罪执行枪决,叶道志被枪决前夕,他的战友陶勇曾多次向新四军军部求情,但依然没能阻止他被枪决的事情。1938年8月30日,在皖南的新四军军部,一声枪响,结束了一个年轻猛将的生命。他叫叶道志,时任新四军特务营营长。罪名,是“叛逃”。就在枪响之前,他的生死兄弟,后来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陶勇,几乎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一次又一次地向军部求情。可最终,还是没能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叶道志,那在当年的新四军里,绝对是块响当当的招牌。他是个狠人,对自己狠,对敌人更狠。湖北黄安(今天的红安)人,那地方,将军的摇篮。他14岁就参加了红军,一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靠的不是资历,是实打实的战功。他打仗什么样?一个字,猛。两个字,不要命。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他带着一个排,硬是顶住了敌人一个团的进攻,身上挂了彩,跟没事人一样,直到把敌人打退。长征路上,他啃的都是最硬的骨头。到了南方三年游击战,那环境多苦?跟野人似的,但他硬是拉起了一支队伍,让国民党的正规军都头疼。新四军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特务营营长。这特务营,可不是搞情报的,是军部的“拳头”,最精锐的部队,卫戍军部,执行最难的任务。能当这个营长,没两把刷子行吗?可就是这么一个猛将,性格里也带着一股子烈性。说好听点是血性,说难听点,就是有点桀骜不驯。他认死理,觉得对的,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这种性格,在战场上是优势,但在纪律严明的部队里,就是个定时炸弹。那他到底犯了什么事,非杀不可?1938年,抗日战争刚开打一年。新四军虽然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但在国民党眼皮子底下,日子过得紧巴巴。军饷、弹药、物资,啥都缺。军长叶挺几次三番去要,都被各种克扣、刁难。部队内部,思想也很复杂。有些从红军过来的老兵,打了十年仗,现在要跟宿敌国民党合作,心里憋着火。叶道志就是其中一个。他觉得,跟日本人打仗可以,但不能受国民党那份窝囊气。一次,因为一批军用物资的分配问题,叶道志跟军部领导,主要是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发生了激烈争执。他脾气一上来,撂下狠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不跟你们干了,自己回老家拉队伍打鬼子去!”这在今天听起来,像是一句气话。但在当时,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更要命的是,他不仅说了,还真的做了。他带着几个贴身警卫,拿了营里几支枪和几百块钱,真的就走了。他的想法很简单:回大别山,凭自己的本事,再拉一支队伍,照样抗日。他不投敌,也不叛党,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战斗。这事儿一出,军部炸了锅。第一个急疯了的人,是陶勇。陶勇和叶道志,那是什么交情?一个锅里吃饭,一个战壕里睡觉,彼此的命都救过好几次。在陶勇眼里,叶道志就是个脾气臭了点,但忠诚绝对没问题的兄弟。他立马找到叶道志,劈头盖脸一顿骂,然后苦口婆心地劝。叶道志一看兄弟来了,气也消得差不多了,就跟着陶勇回了军部,准备认个错。两人都觉得,这事儿顶天了,也就是个严重违纪,关几天禁闭,撤职查办,总不至于要命。但他们都低估了当时形势的严峻性。军部处理意见下来:执行枪决,以儆效尤。陶勇当场就懵了。他想不通,一个打过无数硬仗的英雄,就因为一时冲动说了气话,做了错事,就要被枪毙?这跟杀了自己兄弟有什么区别?他疯了一样去找军部领导求情。先是找袁国平,袁国平是政治部主任,主管纪律。袁国平态度很坚决:“军法如山,国有国法,军有军规。开了这个口子,队伍就没法带了!”陶勇又去找副军长项英。项英是新四军的最高负责人之一,也是个老革命,他更看重政治影响。项英给陶勇分析了当时的局面:第一,新四军刚成立,成分复杂,山头林立,必须用铁的纪律来统一思想,形成战斗力。叶道志是精锐营的营长,他都敢这么干,下面的人怎么想?第二,国民党正拿着放大镜找新四军的茬。如果我们自己都管不住自己的军官,他们正好有借口说我们是“匪军”,从而限制、甚至取消我们的编制。第三,这是“杀鸡儆猴”。不严惩叶道志,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队伍就可能一哄而散。项英对陶勇说:“我知道你和道志的感情,我也很痛心。但是,为了整个新四军,为了抗日大局,这个‘马谡’,我们不得不斩。”陶勇跪下了,一个七尺高的汉子,流着泪给领导磕头,说叶道志是一员猛将,杀了他,是部队的损失,希望能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让他死在打鬼子的战场上。但,没用。军令已下,无法收回。1938年8月30日,叶道志被押赴刑场。据说,他行刑前,没有喊一句冤枉,只是朝着家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对执行的士兵说:“开枪吧,别哆嗦。”陶勇没去看,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听着那声枪响,哭得像个孩子。
1931年,徐向前骑马经过一堆尸体旁,恰好看到一具正奋力扭动身体的“尸体”,当即

1931年,徐向前骑马经过一堆尸体旁,恰好看到一具正奋力扭动身体的“尸体”,当即

1931年,徐向前骑马经过一堆尸体旁,恰好看到一具正奋力扭动身体的“尸体”,当即命令警卫把这个战士救出来。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徐向前的这个举动为新中国救下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名年轻战士躺在死人堆里,生命如风中残烛,却因一双锐利的眼睛而重获新生。这段战场上的小插曲,牵扯出多少革命者的血泪故事?它不只是巧合,更是革命队伍里同志间的那份深厚情谊。鄂豫皖根据地在三十年代初面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红军战士们在黄安一带浴血奋战,目的就是打破封锁,保住革命火种。黄安战役从1931年11月拉开帷幕,红四方面军主力投入战斗,敌人的炮火密集如雨,战士们靠着有限的武器和顽强意志硬扛。秦基伟那时才十七岁,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一个穷苦农家,1914年11月16日来到世上,家里世代种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年缺衣少食。八岁时父亲去世,两年后哥哥也走了,留下十岁的他独自讨生活。在乡下,他干过各种农活,放牛、挖野菜,这些苦日子让他从小就养成坚韧的性子。1927年,他参加黄麻起义,投身农民武装暴动。1929年8月,秦基伟正式加入红军,分配到第三十一师机枪连,从基层战士干起。在战斗中,他表现突出,逐步升到连长。黄安战役中,秦基伟负责掩护部队转移,敌炮弹落下,他身中碎片,伤势严重。医疗条件差,伤口没法及时处理,部队行军时他高烧不退,意识模糊。担架兵以为他已经牺牲,就把他放到路边阵亡同志堆旁,继续赶路。夜里,秦基伟从寒冷中醒来,四周全是死去的战友,他拼命扭动身体求救。这时,徐向前骑马巡视阵地,经过这里,看到动静,当即命令警卫把人救出。经过护理,秦基伟捡回一条命。这件事发生在1931年11月黄安战役期间,红四方面军正与敌激战,徐向前作为总指挥,在巡视中做出这个决定,确保伤员得救。部队后来攻克黄安县城,歼灭敌师部,战役历时两个多月结束。获救后,秦基伟继续投身革命。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游击支队在太行山区开辟根据地,队伍很快发展到五千人,建立起十七个县的抗日阵地。群众称他为咬牙干部,因为他带领大家在最苦的时候也坚持下来。抗美援朝时期,秦基伟指挥十五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四十三天,阵地被敌炮炸低几米,战士们一步不让,歼敌两万五千多人,推动战争胜利。他的名字让对手胆寒。这段经历不光是个人传奇,更是红军内部互助传统的体现。徐向前的举动,挽救了一位对国家有大贡献的将领,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在那个时代,革命者们就这样互相扶持,走过枪林弹雨。秦基伟后来升到上将,担任国防部长,一生戎马,为新中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得靠无数普通战士的付出。回想起来,这些老一辈的经历接地气得很,就跟咱们老百姓聊天似的,说的是真事,讲的是真情。黄安战役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围剿,还为鄂豫皖苏区注入活力。秦基伟从基层起步,一步步成长为高级将领,靠的就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类似的事在革命史上不少见,但每次提起,都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革命有许多山头,有许多部分。内战时期,有苏区有白区,在苏区之内又有这个部分那

中国革命有许多山头,有许多部分。内战时期,有苏区有白区,在苏区之内又有这个部分那

在鄂豫皖苏区初创时,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书生走进了他的指挥部,此人正是后来与他并肩作战十年的陈昌浩。一、开山弟子陈昌浩:从留苏才子到战场猛将 1931年那个闷热的夏天,25岁的陈昌浩带着共产国际的指令来到鄂豫皖。这个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