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曾秘密计划:重新武装200万日军入侵中国,而日本这个战败国,竟趁机向美国提条件,要求将台湾交给日本管理。 信源:2006-09-02 环球时报——战后美日曾想武装200万日军 妄图入侵中国大陆 1950年,朝鲜半岛战火正酣。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被一路猛攻,狼狈地退守到釜山,眼看就要被赶下海。 就在这节骨眼上,驻日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把目光投向了身边那个五年前刚被解除武装的战败国——日本。 一份来自台湾军统的绝密情报,捅破了一个惊天密谋:美国打算出钱出装备,帮日本重组一支200万人的大军。 而交易的条件,是让日本以“管理”为名接管台湾,再以此为跳板进攻中国大陆。 二战刚结束时,美国对日本的改造堪称彻底,不仅解散了军队,还在宪法里写明日本放弃战争权。 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大幕,美国的对日政策随之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昔日的死敌摇身一变成了远东反共的潜在盟友。 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则成了最大的催化剂。前线兵力吃紧,把麦克阿瑟逼急了,他不仅正式向总统杜鲁门提议武装200万日军投入朝鲜,更盘算着这盘以台湾为赌注的大棋。 另一边,日本政府嗅到了机会。日方当即“原则上接纳”,紧接着便狮子大开口,提出了一个一石四鸟的附加条件。 第一,美国要立刻和日本签和约,政治上彻底松绑;第二,要帮日本加入联合国,恢复大国地位;第三,美国得为日本商品打开海外市场,好撑起庞大的军费和经济。 最露骨的,还是第四条:200万陆军一旦建成,台湾就得先交给日本“管理”,然后由日军负责“扫荡中国大陆”,所有开销美国买单。 然而,这盘棋下到一半,就被两个人掀了桌子。 第一个踩下急刹车的是美国总统杜鲁门。他可比前线的麦克阿瑟冷静多了,清楚地知道,动用日本军队攻击中国大陆,等于把美国的道义脸面扔在地上踩。 更何况,二战的阴影还没散去,谁也保不准日本这头喂饱了的猛兽,会不会反过来咬自己一口。再说,组建200万大军耗时太长,远水解不了近渴。 第二个亮起红灯的,是日本首相吉田茂。这位二战时因主张和平而被关进监狱的外交家,对战争有切肤之痛。 他坚信日本的出路是拼经济,而不是重蹈军事冒险的老路,对那帮天天叫嚣重整军备的旧军人也极不信任。当河边虎四郎那份“警察军”计划递上来时,吉田茂想都没想就说了“不”。 虽然200万大军的计划黄了,但冷战的大环境和朝鲜战争的现实压力,终究还是为日本再武装撕开了一道口子。 1950年8月,在麦克阿瑟的推动下,一个规模小得多的折中方案通过了——日本获准成立一支7.5万人的“警察预备队”。谁知,这支部队,恰恰成了今天日本自卫队的真正前身。 除此之外,1945年日本投降后,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开启了对日本长达七年的占领与改造。 期间,他实施了一系列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改革,重塑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为日本的战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麦克阿瑟主导制定了1947年《日本国宪法》,确立了主权在民、议会民主和基本人权保障等核心原则,废除了天皇的绝对权威,将其转变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同时,麦克阿瑟推动了广泛的民主选举,赋予日本公民言论、宗教、集会、劳动等自由,甚至赋予了妇女选举权,使普通民众能够真正参与政治决策。 麦克阿瑟推行了土地改革,剥夺了大地主的土地,将其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稳定了农村社会秩序。 他还解散了日本的财阀,打破了其对关键产业的控制,为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工业订单,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社会文化层面,麦克阿瑟废除了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教育内容,确立了教育的民主化、自由化和中立化原则,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改革教科书,下放教育管理权限。 他还保障了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废除了压制思想的《治安维持法》等恶法,为日本社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尽管麦克阿瑟的统治方式和部分行为存在争议,但他在日本战后重建中的关键作用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