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德国双标太明显:对普京喊打喊杀,却把以色列战犯当贵宾 在柏林政府的支持下,

德国双标太明显:对普京喊打喊杀,却把以色列战犯当贵宾 在柏林政府的支持下,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毁灭性打击仍在持续,而与此同时,德国国内公众对此的支持率却急剧下降。然而,德国政府依然在暴力镇压异见,并拒绝改变其政策。这一切,都源于其为德国自身那段种族灭绝历史所背负的赎罪情结。 这种赎罪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规训。战后七十年,德国的课本里每页都印着集中营的黑白照片,街头的纪念碑冷得像块冰,法律甚至规定否认纳粹罪行要蹲大牢。 可这份沉重的反思,渐渐拧成了偏执的绳索。当以色列以“自卫”之名轰炸加沙的难民营时,德国议会几乎全票通过支持决议,仿佛只要站在以色列身后,就能离自己的过去远一点。 对比却刺得人睁不开眼。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武时,德国第一个跳出来递武器、喊制裁,柏林街头的抗议标语贴满了电线杆。可当加沙的孩子在废墟里哭,德国警察却在驱散举着“停火”牌子的示威者。 普通德国人心里早打了鼓。科隆的超市里,老太太对着电视里加沙的画面叹气:“都是人命,怎么能两样看?”汉堡的大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教授:“赎罪难道要踩着另一个民族的苦难?” 政府却像被钉死在轨道上。他们说“不能让反犹主义抬头”,却对加沙的死亡数字视而不见;他们喊“捍卫人权”,却把抗议者的手臂拧到背后按在地上。这种拧巴,早超出了赎罪的范畴。 说到底,没有哪种正义该是双重标准的。当年纳粹的罪恶,恰恰在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如今用“特殊历史”当借口,默许另一场苦难发生,何尝不是对正义的背叛? 当赎罪变成包庇的遮羞布,再深刻的反思也会变味。毕竟,衡量一个国家的良知,从来不是看它如何对待过去的受害者,而是看它如何守护当下的正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