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蒋介石的故事,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有个规定:在任何场合,只要一提“

蒋介石的故事,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有个规定:在任何场合,只要一提“蒋委员长”,坐着的必须起立,站着的必须打立正。 民国二十五年南京的夏天,军事委员会礼堂的红木椅子那是格外遭罪,咯吱咯吱的声响里,军政部长何应钦第三次撑着扶手站起来时,呢子军装后襟已经洇出深色汗印。 台上冯玉祥正用洪钟嗓门念着"蒋委员长提倡简朴",话音未落,全场两百多号人像被线扯着的木偶,"哗啦"又弹了起来。 角落里有个胖参议起猛了,钢笔从兜里蹦出来,在打蜡地板上滚出老远,而这已经是当天第七次集体起立。 其实蒋介石的"立正令"一开始只是个偶然,1932年庐山军官训练团结业式上,有个东北军旅长正跷着二郎腿抽烟,突然听到司仪喊"蒋委员长训话",慌得被烟头烫了裤子。 老蒋当时没说什么,第二天总司令部就下了道手谕,凡公开场合提及"蒋委员长"三字,坐者起立,站者立正,违者记过。 侍从室的人把这规矩玩出了花,某次中央党部会议,陈立夫发言时故意把"遵照蒋委员长指示"拆成三截说,害得戴季陶差点闪了腰。 最绝的是财政部次长,汇报时说漏嘴补了句"蒋委员长说过",正喝茶的孔祥熙被呛得直咳嗽,手里乾隆年间的盖碗"咣当"摔成了八瓣。 冯玉祥早就看这规矩不顺眼,这位曾大白天打灯笼见老蒋的"倒戈将军",私下跟李济深吐槽:"当年孙先生讲话也没让人站起坐下耍猴戏。" 但他不学胡汉民拍桌子骂街,反倒把形式主义玩成了黑色幽默。 1936年6月的整军会议成了绝佳舞台,冯玉祥攥着讲稿上台,先规规矩矩喊了声"蒋委员长",等众人龇牙咧嘴站起来,他突然弯腰系鞋带,慢悠悠拖了半分钟才继续。 讲到整编方案时更绝,每段开头必是"蒋委员长教导我们",中间还要插两句"正如蒋委员长所言",活像是老和尚敲木鱼。 最损的是结尾部分,冯玉祥突然提高嗓门:"蒋委员长说……"全场条件反射弹起来,他却摸出怀表看了看:"哦,这句是汪院长说的。"已经站直的何应钦差点骂娘,陈诚的圆框眼镜都气歪了。 这场闹剧后,规矩悄悄变了味,戴笠的特务们发现,中央日报社论里"蒋委员长"出现频率从每千字8次锐减到2次。 某次行政院会议上,张群说到关键处突然咳嗽,秘书心领神会跳过敬称,连蒋介石的嫡系都学乖了,陈布雷写演讲稿时刻意把尊称攒到开头结尾。 老蒋不是没察觉,有次在黄埔路官邸,他盯着墙上的《庐山军官训练团合影》突然冷笑:"现在喊我名字倒像喊口令。" 侍从室主任林蔚赶紧打圆场:"都是冯焕章带坏的风气。"蒋介石转着青瓷茶杯没接话,他当然知道冯玉祥在指桑骂槐,可难道要明令禁止部下"过于尊敬"自己? 抗战爆发后,这个荒诞剧迎来意外结局,1938年武汉军事会议上,白崇禧作报告时习惯性喊出"蒋委员长",满屋子将校"唰"地起身,突然"轰隆"一声,日本轰炸机把电灯震灭了。 黑暗中有人嘀咕:"还搞这套虚的,不如多搬几箱手榴弹。" 后来重庆防空洞里流传段子,某次空袭警报中,陈诚喊"蒋委员长指示立即疏散",结果人群挤塌了楼梯。 等老蒋真来视察时,有个商人跪着献万民伞,伞骨"啪"地戳到了委员长的下巴,冯玉祥听说后,在日记里写了句:"早说过形式主义害人。" 1943年中央训练团开学典礼,蒋介石自己都听烦了此起彼伏的"立正"声,摆摆手说:"非常时期,免了这些虚礼。" 台下顿时响起真心实意的掌声,比听到抗战胜利消息时还响亮三分。 信息来源:《冯玉祥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