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后唐皇帝李嗣源派女婿石敬瑭出兵伐蜀。石敬瑭攻克剑门,打开了蜀地的门户。然后,石敬

后唐皇帝李嗣源派女婿石敬瑭出兵伐蜀。石敬瑭攻克剑门,打开了蜀地的门户。然后,石敬瑭就不动了,李嗣源大骂:“这小子,要干什么?” 石敬瑭年轻时就跟着李嗣源南征北战,不仅武艺高强,更擅长精打细算的谋略,深得赏识。 李嗣源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了石敬瑭,让这位得力干将成了真正的 “自家人”。但在五代那个 “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 的年代,亲情从来都是权力游戏的附属品。李嗣源登基后,既要倚重石敬瑭的军事才能,又得时刻提防这位手握兵权的女婿变成叛乱者。 当时的蜀地正处于微妙状态,前蜀被后唐灭亡后,孟知祥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却逐渐形成半独立局面。 孟知祥在蜀地招兵买马,修缮城池,俨然成了土皇帝,这让洛阳的李嗣源如芒在背。靠兵变当上皇帝的李嗣源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统治,敲打地方势力,而伐蜀无疑是最佳选择。 选谁挂帅成了关键问题。环顾朝堂,李嗣源发现可用之人寥寥无几。老部下们要么老的老、死的死,要么就是像安重诲这样擅长内斗却不懂军事的文臣。思来想去,还是女婿石敬瑭最合适,既有能力拿下蜀地,又是 “自家人” 相对放心。 于是,石敬瑭率领三万禁军从洛阳出发,踏上了伐蜀之路。这支军队堪称后唐的 “王牌部队”,配备了精良的甲胄和弓弩,还特意挑选了熟悉山地作战的士兵。 蜀地的地形向来以险峻著称,而剑门关正是蜀道上最险要的关隘。这座横亘在秦蜀咽喉的雄关,两侧是刀削斧劈的悬崖,中间只有一条仅容单骑通过的栈道,真可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孟知祥早已在此布下重兵,守将武漳是蜀中名将,手下有两万精兵,还配备了投石机、连弩等重型装备。 石敬瑭的进军速度远超预期。他没有采用常规的攻城战术,而是派出细作摸清了剑门关的布防。一个深夜,他亲率五千精兵,沿着当地人指点的秘密小道,绕到关隘侧后方的悬崖峭壁。这些士兵腰间系着粗麻绳,在月光下像壁虎一样攀爬岩壁,天快亮时突然出现在蜀军后方。 当武漳还在指挥士兵加固城防时,背后突然传来震天的喊杀声。石敬瑭的军队如同神兵天降,蜀军瞬间陷入混乱。正面的唐军趁机发起猛攻, 前后夹击之下,剑门关守军全线崩溃。武漳带着残部狼狈逃窜,石敬瑭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攻克了这座号称 “千年未破” 的雄关。 捷报传到洛阳,李嗣源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嘉奖,赐给石敬瑭金帛无数。 按照正常剧情,接下来应该是唐军乘胜追击,直捣成都,彻底平定蜀地。可就在这关键时刻,石敬瑭却按下了暂停键。他在剑门关一带安营扎寨,每天只是操练士兵,丝毫没有继续进兵的意思。 随军的监军使不断催促,石敬瑭却总有各种理由。 石敬瑭为何在胜利在望时突然停手?这背后藏着三重不为人知的算计。首先是五代将领的 “生存智慧”,不能把功劳一次性用尽。 在那个战乱年代,兵权是将领的保命符,而战功则是要挟朝廷的筹码。如果一次性平定蜀地,自己就成了 “功高震主” 的危险人物,轻则被剥夺兵权,重则可能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不如留着蜀地这个 “麻烦”,让朝廷始终需要自己这个 “能解决麻烦的人”。 其次是朝中政敌的牵制,当时的枢密使安重诲是李嗣源的心腹,此人专权跋扈,早就看不惯石敬瑭的受宠。 石敬瑭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却瞒不过洛阳城里的李嗣源。这位出身军旅的皇帝太了解将领的心思了,他自己就是靠兵变上位的,深知兵权对将领的重要性。 当一封封催促进军的诏书如同石沉大海,而石敬瑭的奏报却越来越频繁地提及 “蜀地难治”“需增兵增饷” 时,李嗣源终于坐不住了。 在一次朝会上,李嗣源当着群臣的面摔了奏报:“石敬瑭攻克剑门,蜀地门户大开,此时不乘胜追击,更待何时?他到底想干什么?” 皇帝的愤怒让在场官员噤若寒蝉,谁都知道这句质问背后的潜台词, 你是不是想拥兵自重?是不是想效仿孟知祥割据一方? 李嗣源虽然愤怒,但石敬瑭毕竟是他所信任的女婿,于是他以 “协调伐蜀事宜” 为名,将安重诲调离中枢,暂时解除了石敬瑭的后顾之忧。 孟知祥见情况不妙,派使者向石敬瑭求和。石敬瑭正中下怀,他本来就不想彻底灭掉孟知祥,当即顺水推舟,上奏朝廷请求接受议和。 李嗣源接到奏报后,认为虽然未能彻底平定蜀地,但收复了剑门以南大片土地,孟知祥也表示臣服,算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经过权衡利弊,李嗣源最终同意了议和。 这场看似平淡收场的军事行动,却对后唐产生了深远影响。石敬瑭通过此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军治地位,成为朝廷不得不倚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