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为什么世界都在模仿F22,却对歼20望而却步?内行人的一席话道出其中真相,直白的

为什么世界都在模仿F22,却对歼20望而却步?内行人的一席话道出其中真相,直白的说,八翼天使的歼20气动布局太复杂了,就是我们自己当年设计出来都很困难,到现在可能都还是全世界最复杂的气动结构。 其实不光是外面想学着造,就连国内一开始在攻坚歼20的时候,气动方案都让团队无数次碰壁,很多设计师直接说,这种布局全世界敢玩的人屈指可数。 毕竟这玩意儿光是气动面就有八块——鸭翼、主翼、全动垂尾、腹鳍各一对,被军迷戏称八翼天使,但这天使可不是好伺候的,每一块翼面都得精准配合,差一点就可能在空中跳断头舞。 而美国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试过鸭式布局,结果X-31试验机摔得够呛,最后得出结论鸭翼最好装在敌人飞机上,可咱们偏不信邪,硬是把升力体、边条翼、鸭翼这三套增升设计揉到了一起。 要知道苏-27只靠升力体、F-16只用边条翼就已经是名机了,歼20相当于把三位武林高手的绝学全揽在身上,光是让这些招式不打架就够头疼的,设计师们光是风洞试验就吹了上千次,型号改了三十多种,十年时间才把这堆翼面的脾气摸透。 这还不算完,真正的难点在飞控系统,普通战机的水平尾翼在屁股后面,顶多上下动一动,歼20的鸭翼却能像手腕一样灵活转动,甚至能翻90度当刹车用,这么多活动部件,飞行员要是自己来操控,怕是得有八只手才行。 所以歼20的飞控系统堪称空中交响乐指挥家,每秒要处理几百万组数据,把鸭翼的涡流、边条的气流、垂尾的转向全协调好,有飞行员说过,操纵杆稍微一动飞机就有响应,这种丝滑"背后,是程序员们写秃了头才搞出来的控制律。 更绝的是咱们还解决了又要隐身又要机动的悖论,按常理说,鸭翼这么一动,雷达波不就全反射回去了?但成飞的工程师们给鸭翼穿上了吸波材料隐身衣,边缘还搞了锯齿设计,硬是让这对不安分的小翅膀在雷达上几乎隐形,去年歼20飞越对马海峡,日韩雷达愣是没反应过来。 制造起来更是难上加难,F-22的主承力框要分三段铸造再焊接,材料利用率不到5%,造一个要一年半,咱们用3D打印技术直接打印出来,不仅减重30%,抗疲劳强度还提高了一大截,三个月就能造一个,这就好比别人还在慢慢凿石头,咱们已经用3D打印机造宫殿了,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反观F-22,走的是另一条路,它用两台推力15吨的F119发动机当肌肉,气动布局反而搞得简单,常规布局加三段式涡流设计,虽然也不差,但毕竟是上世纪90年代的思路,这就像美式肌肉车,靠大排量硬怼,而歼20是精密调校的涡轮增压,用巧劲实现同样的性能,所以日本的F-35、韩国的KF-21照着F22抄作业,难度确实小得多,毕竟少了一堆需要协调的翼面。 说到底,不是别国不想抄歼20,而且实在做不到,你让欧洲那些搞台风战机的来试试?他们连鸭翼和边条的组合都玩不转,美国倒是有技术,可他们已经在F-22和F-35上砸了太多钱,再从零开始搞一套复杂布局,性价比不划算。 其实这事儿也说明,军事科技从来没有标准答案,美国人靠发动机优势走常规路线,咱们凭巧思玩出复杂布局,最终都达到了五代机的水准,歼20的复杂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在特定历史阶段走出的最优解。 现在看来,这条路不仅走通了,还让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或许未来会有更简单的设计超越它,但至少现在,这架八翼天使依然是天空中最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