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79年,台湾老兵愧疚给大陆原配妻子写信称,他已在台湾娶妻生子,原配回信:我们

1979年,台湾老兵愧疚给大陆原配妻子写信称,他已在台湾娶妻生子,原配回信:我们娘仨被你曾经的下属照顾了30年,你对不起的是他,老兵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痛哭不止…… 一封跨越海峡的信件,揭开了三十年的守候与等待。当台湾老兵易梓卿坦白自己已另娶新人时,却没想到妻子的回信会如此震撼他的内心。这个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有一个普通士兵用一生兑现的承诺,和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人性光辉。 庹长发出生于1924年,老家位于四川省彭水县一户普通农家。1938年,时年14岁的庹长发,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黄埔十四期军官易祥(字梓卿)见他年纪幼小,为人非常忠厚老实,就将他留在了身边做了勤务兵。这一决定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轨迹。 易梓卿是个有文化的军官,战后娶了当地的大家闺秀陈淑珍为妻,婚后两人育有两个儿子,拆开”光明”二字,取名易浩光、易浩明。庹长发则像个大哥哥一样,帮着照看这个小家庭,在易梓卿眼里,这个憨厚的四川小伙子可靠得很。 1949年,国民党军队全面溃败,易祥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马上转移到台湾。妻子坚持要留下照顾两个儿子,不能随行,易祥反复思量,决定把妻儿托付给庹长发照顾,临行之前,他跟庹长发保证,等到时局稳定下来,就会想办法把妻儿接走。 庹长发带着嫂子和两个侄子回到了易祥的老家湖南邵阳,家中还有易祥年迈的父亲,这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照顾好他们真的不容易,庹长发怕别人说闲话,没有和易家人住在一起,而是自己窝在旁边低矮潮湿的危房里。 日子过得很苦。解放初期生活是非常艰苦的,而且易家成分不好,还被查说跟台湾有关系,在那时紧张的政治气氛下,庹长发也受到了牵连,但他依然信守着承诺,一直尽自己所能照顾着这一家人。庹长发没有怨言,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挣工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 不管是易祥还是庹长发都没有想到,他们再次取得联系,已经是30年以后的事情了。到了1979年时,易家终于接到了易祥的来信,原来他早已在台湾再婚,组建了新的家庭,肯定是不回来的了。 信里的内容让陈淑珍平静地看完,但内心五味杂陈。她想起这三十年来庹长发的付出,想起他从未结婚成家,想起他默默承受的一切。于是她提笔回信,告诉易梓卿:你对不起的不是我,而是你的部下庹长发。他为了你当年的托付,用了三十年的青春岁月来照顾我们母子三人。 易梓卿看到这封回信后彻底崩溃了。他想起当年那个青涩的四川小伙子,想起他那句朴实的承诺。自己在台湾安家立业,有了新的家庭和孩子,而庹长发却为了一句话守了三十年。 庹长发虽然伤心,但知道长官一切都好,他也深感欣慰。对他来说,能够完成易梓卿的托付就已经足够了。庹长发还是选择坚持照顾易梓卿家眷:“我说了照顾嫂子侄儿一辈子,说好的一辈子,那就是一辈子,少一分钟都不能算是一辈子。”庹长发说到做到,并一直恪守礼仪,从不逾矩。 1988年,易梓卿团长在台湾去世。但庹长发还在海峡对岸坚守着他的诺言。易团长夫人已于2009年去世,易家两兄弟易浩光、易浩明则早已长大成人,并在黄亭市当地务农,成家立业,也都有了儿子孙子。易家两兄弟事他如亲父,敬重的称呼庹长发为满叔。 2009年嫂子去世之后,阔别家乡多年的庹长发在爱心组织在帮助下,才终于完成了自己回乡的心愿。庹长发的父母早就不在人世,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庹远轮,一个叫庹远胜。庹长发到湖南之后就一直未曾离开。1964年时,他曾和家人短暂联系上过,但后来由于信息闭塞,庹老至此与家人断了联系,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 2016年,庹长发在家乡去世,这个当年普普通通的小兵,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承诺和信义。他终身未婚,把最好的年华都给了别人的家庭,把一句承诺当成了人生的全部意义。 这个故事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承诺与坚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与选择。庹长发用一生践行了”一诺千金”四个字,而易梓卿也承受着良心的煎熬。你觉得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谁对谁错?这样的忠诚与坚守,在今天还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