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中美之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这种判断不是凭空产生的情绪宣泄,而是从两国近年的互

中美之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这种判断不是凭空产生的情绪宣泄,而是从两国近年的互动轨迹里能清晰看到的必然。 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三年里扩张了近一倍。现在,超过2400家中国企业被挡在欧美技术市场门外。 华为的芯片断供只是开始,中芯国际的设备进口受限,大疆的软件授权被停,这些动作都在指向同一个目标:用技术壁垒打断中国产业升级的节奏。 中国的反制来得直接且精准。稀土出口管制范围扩大了,针对的正是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的软肋。 美国F-35战斗机的发动机离不开中国稀土材料,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永磁电机原料也依赖进口。去年,美国稀土进口量同比下降37%,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飙升了近五成。 贸易领域的较量更趋白热化。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至今没有实质性取消,总额仍维持在3000亿美元规模。中国对美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采购量较2017年下降了41%,转而从巴西、阿根廷进口。 这种市场替代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版图,美国农业州的议员们多次联名要求政府调整政策,但白宫的回应始终是“国家安全优先”。 科技战场上的攻防更显激烈。美国游说荷兰限制阿斯麦对华出口光刻机,又撺掇日本收紧半导体材料供应。 中国的研发投入却在逆势增长,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3.8万亿元,其中半导体设备领域的投入增幅超过40%。上海微电子已经能生产28纳米光刻机,长江存储的存储芯片良品率提升至92%,这些进展都在一点点敲碎技术封锁的坚冰。 军事部署的调整同样值得关注。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基地新增了12处,日本冲绳的弹药库扩建工程已经完工,关岛的反导系统升级提前半年完成。 中国海军去年下水了3艘055型驱逐舰,福建舰的海试进度超出预期,东风-27导弹的试射成功让美国航母在第二岛链内的活动不再安全。 全球治理权的争夺更隐蔽却更关键。美国推动的“印太经济框架”试图在数字贸易、供应链规则上排挤中国,中国则通过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亚太数字治理中争取话语权。 亚投行批准的项目数量已经超过世界银行在亚太地区的同期项目,“一带一路”沿线的铁路里程突破了1.3万公里,这些都是规则影响力的具体体现。 民众层面的认知变化也在加深分歧。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美国人比例升至78%,创历史新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认为美国是“主要竞争对手”的民众占比达69%。这种民间情绪的变化,让两国政府在寻求妥协时面临更大的国内压力。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时强调“不寻求脱钩”,但美国商务部却在同一周新增了36家中国实体到清单上。这种言行不一恰恰说明,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陷入矛盾:既想在经贸上获利,又想在战略上遏制,最终只能在摇摆中加剧对抗。 中国的态度则越来越清晰。在达沃斯论坛上,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反对阵营化和新冷战”,但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从未退让。 台湾问题上的红线越划越清,南海岛礁的建设持续推进,这些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中国不会为了短期利益牺牲长远发展权。 没有谁能轻易退出这场较量。美国的债务规模已高达36.9万亿美元,需要中国持有的美债稳定市场;中国的产业升级还需要时间,暂时无法完全摆脱欧美市场。但这种相互依赖正在被结构性矛盾逐渐消解。 回头路早已被现实堵死。美国的技术封锁不会解除,中国的产业升级不会停止。这场较量的结果,将决定未来五十年的全球格局。中国的目标不是推翻谁,而是要在国际体系中获得与自身实力匹配的地位。 参考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