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大太监李莲英的墓遭到发掘,可当考古人员打算移开李莲英尸体时,却被两腿之间的场景震惊,难道他的死因另有隐情?
这坟修得实在邪乎,三合土掺着鸡蛋清夯得比石头还硬,底下又垫着厚厚一层花岗岩,寻常盗墓贼根本别想撬开。
要不是附近村里一位白发老人指点,考古队差点就放弃了,老人年轻时亲眼见过李莲英下葬,他领着队伍绕到坟堆侧面,指着块颜色稍浅的土层说:"往这儿挖,当年留的后门。"
墓门一开,阴森森的凉气直往外冒,汉白玉的棺床明晃晃摆在正中央,可本该端坐其上的紫檀木棺材,却歪歪斜斜地挤在墙角。
墙上留着几道雨水冲刷的印子,敢情是地下渗水把棺材给冲跑了位,撬开棺盖那刻,所有人都倒抽口冷气:锦缎被子底下只窝着颗干瘪的头颅,后头拖着条三尺长的灰白辫子,身子骨连影儿都没见着。
棺材里那颗脑袋倒是收拾得齐整,帽子前镶的翡翠帽正有铜钱大,绿得能滴出水来,懂行的老专家手直哆嗦:"英国女王皇冠上那颗宝石才多大?这比御用的还气派!"
后头清点陪葬更让人咂舌,五十多件玉器金器堆在角落,宋代的玛瑙念珠、蓝宝石佩剑、浸金玉项链,件件都是宫里流出来的宝贝。
最扎眼的是柄翡翠如意,通体透亮得能照见人影,可这些金玉堆得再满,也盖不住满屋子人心头的疑问:李莲英的尸身上哪去了?
李莲英这名字听着光鲜,早年却是直隶河间府吃不上饭的苦娃子,道光二十八年生在土坯房里,九岁就被送进紫禁城净身当差。
清宫档案写他十三岁才入宫,横竖都是钻狗洞的年纪,刚进宫那会儿叫李进喜,在梳头房当杂役。
有回给老慈禧梳头时耍了个巧:暗地里用猫皮兜住掉发,老佛爷揽镜自照一根落发不见,当即就把他调进了寝宫。
快到25岁那年,这个后宫之主嫌"李进喜"土气,朱笔一挥赐名"莲英",这名字改得正是时候,原先得宠的大太监安德海刚因"擅离京城"的罪名,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了脑袋。
李莲英亲眼见着血淋淋的下场,伺候慈禧越发小心,揣摩主子心思比读书人破题还准,天冷递手炉永远不早不晚,说笑话总卡在老佛爷闷气的当口。
不到三十就当上储秀宫大总管,不足五十那年更破了清朝祖制,慈禧赏他二品顶戴花翎,太监堆里独一份的荣耀。
红顶子戴得稳当,可背后多少人恨得牙痒,御史朱一新参他"勾结外官",安维峻骂他"干政纳贿",折子雪片似的往光绪案头飞。
有回醇亲王巡视北洋水师,李莲英跟着同去,白天给亲王点烟袋弓着腰活像跟班,夜里连行馆都不敢住,抱着铺盖睡在亲王外间。
回京后弹劾的奏章全被慈禧摁下,反倒把告状的御史贬了官,宫里人都知道,老佛爷批折子时他就在帘子后头站着,可谁也拿不出真凭实据。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个太监给主子守足百日孝,把慈禧赏的珍宝全数上交隆裕太后,自己揣着六十两银子的月俸告老出宫。
最后三年他活得像个影子:西城棉花胡同的宅门终日紧闭,偶尔半夜轿子溜去东陵给慈禧扫墓。
宣统三年二月初四,六十四岁的李莲英突然暴亡,李家对外说是"得了痢疾,三四日便殁了",可这说辞连街坊都不信,谁家大正月里得痢疾要命?
宫里传得更邪乎:有说是载沣给光绪报仇的,有说是小德张谋财害命的,还有传在山东讨债被土匪砍了,直到开棺那日,所有流言都被那颗孤零零的头颅坐实了,辫子下半截乌黑簇新,断口处齐齐整整,分明是快刀斩落的。
如今恩济庄的荒坡早盖了学校,当年挖出的翡翠帽正静静躺在首都博物馆,考古报告里白纸黑字记着:"墓室完好无盗洞,随葬品排列有序"。
既不是盗墓贼毁尸,那尸身究竟去了哪,有人猜下葬时就用泥塑充数,有人说是仇家半夜掘坟。
李莲英伺候慈禧五十二年,经手银子能堆成山,到头来坟里只剩颗脑袋,当年权倾朝野的李大总管,怕是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这般光景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