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47年11月,解放军给国军中将武庭麟送去劝降信,武庭麟下令将送信人杀掉。手下

1947年11月,解放军给国军中将武庭麟送去劝降信,武庭麟下令将送信人杀掉。手下劝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原大地并未迎来和平,国共两党的部队在豫西地区展开激烈较量,其中盘踞郏县的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成为解放军重点打击目标。

师长武庭麟这个从豫西绿林武装起家的将领,在抗日战争时期打过硬仗,却因残暴成性最终走向末路。    武庭麟年轻时读过几年新式学堂,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加入镇嵩军,这支由豫西刀客改编的部队向来以凶悍著称,武庭麟在剿匪作战中逐渐崭露头角。

他曾在自述中回忆首次杀人的场景:1916年剿匪时闭着眼睛扣动扳机,五步外的土匪应声倒地,这种草菅人命的作风伴随他整个军旅生涯,老乡们给他起了个"五阎王"的绰号。    抗日战争期间,武庭麟确实展现出军人血性,1944年洛阳保卫战堪称其军事生涯巅峰,面对五万日军围攻,他率1.8万守军死守21天。

日军每天炮击12小时,城墙被炸出37个缺口,士兵们用装满土的棺材堵缺口,西工兵营守军遭毒气攻击全连阵亡时,武庭麟骑马经过战死团长遗体,特意下马磕了三个头。

这场血战让他在国民党军中声名鹊起,报纸称其为"洛阳守护神",蒋介石亲自颁发青天白日勋章。    但战功掩盖不住武庭麟骨子里的暴虐,早在围剿鄂豫皖苏区时,他就严格执行"三光政策",部队每天报告不是歼敌数量,而是烧毁多少房屋、挖出多少"匪粮"。

1933年在大别山"剿匪"期间,他活埋红军伤员二百余人,任洛阳警备司令时,随意杀人成了家常便饭,当地百姓提起他就咬牙切齿。    1947年秋,陈赓兵团渡过黄河直扑豫西,武庭麟带着整编十五师退守地方,将指挥部设在城西北的高寺。

这座寺院被他改造成军事要塞,四周布满暗堡,地下挖通暗道,储存的弹药号称能支撑三个月。

11月3日黄昏,解放军完成合围,十旅旅长周希汉派人劝降,被俘的副师长杨天民亲笔写信,19岁的通信员王大勇主动请缨送信。    劝降信送到时,武庭麟正在啃冷馒头,扫了两眼信纸,突然拍案大骂杨天民是软骨头,副官提醒"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他瞪着眼睛吼:"当年杀日本信使的时候怎么不说规矩?"

随即下令将王大勇拉到西巷枪毙,尸体抛入护城河,这个决定彻底激怒了解放军,也动摇了守军士气,连送信少年都杀,谁还愿给这样的长官卖命?    总攻在次日凌晨打响,解放军用150公斤炸药炸开东门,武庭麟带着残部退守高寺,这座被他视为铜墙铁壁的寺院,在解放军山炮轰击下土崩瓦解。

当19岁战士常明礼发现两个形迹可疑的"伙夫",其中一人布鞋上绣着"武"字时,这位曾经的抗日名将的命运就此注定,被俘时他第一句话就是:"那个送信的小鬼是我杀的,要杀要剐随便。"    其实武庭麟并非不懂政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整编部队,把十五军缩编为整编师,明摆着要削弱杂牌军实力。

胡宗南调他去陕北,他以"喝不惯西北风沙"为由拒绝,实则看透了蒋系嫡系的排挤政策,但这种小聪明改变不了他残暴的本性,正如其旧部回忆:"他教会我们打仗要狠,却没教做人的道理。"    公审大会在1952年冬天举行,当审判长宣布死刑时,上万群众齐声高呼"枪毙武阎王",有位老妇人举着血衣冲上刑台,哭诉十四岁的儿子被活埋时还在喊娘。

武庭麟闭眼长叹,枪声响起的地方,正是八年前他抗击日军的西工兵营遗址,这个曾让日寇胆寒的将军,最终倒在人民审判的枪口下。    纵观武庭麟的一生,既有保家卫国的热血,也有滥杀无辜的暴行,他在保卫战中的顽强值得肯定,但无法抵消内战期间屠杀平民的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