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就访华表态,还给中国开出了两个前提,中方一个都不会答应 特朗普又开始“放风”了。 在中美第三轮谈判刚结束没几周,特朗普再次就“年底访华”公开发声。这次他不是模糊其辞,而是摆出两个明确前提:其一,中国需再次公开发出邀请;其二,双方需在年底前就经贸协议取得进展。否则,他“不准备浪费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去干一场无意义的会面”。 这就是特朗普的风格——会面也要讲交易。 可问题是,这套牌,在北京不灵了。 两个月内三次变调,特朗普访华这事从头到尾都是筹码 从6月初中美元首通话释放“互邀”信号开始,特朗普三番两次对外“松口”——先是说“或在年底访华”,再到7月底借“阅兵邀请已过期”耍一手“请我一次还不够”,如今干脆摊牌:想让我来,得先答应我两个条件。 特朗普的核心目标并不是推进中美接触,而是服务自己国内的政治需求。一方面,他希望在对华问题上维持强硬形象,以此压制民主党;另一方面,又想对外制造一种“中美关系缓和、投资环境稳定”的假象,给资本市场打点强心针。 换句话说,他嘴上说的是“外交姿态”,心里想的是“竞选利益”。而中国这边,早就不吃这套了。 把访问当筹码的,不止特朗普一个,但他玩得太拙劣 特朗普不是第一个把外交访问当成谈判工具的人,但他是少数几个把这件事公开讲出来的。 什么“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就不来”,什么“必须再次邀请我才会考虑”,摆明了是想把访问变成一次高调的“胜利展示”,最好是中方再送一轮“诚意邀约”,再附带几个成果清单,好让他带回国吹一通“赢麻了”。 问题是,北京不需要这种作秀外交。 中方早就明确过立场:合作要以平等为基础,会面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如果访问的前提,是中国“再邀一次”以满足特朗普的面子,那我们根本不需要这场秀;如果贸易协议成了特朗普来不来的先决条件,那也别来了,协议该谈还会谈,和你是不是亲自来没关系。 毕竟真正重要的,不是人来不来,而是你到底想谈什么、能不能做到。 稀土卡住命门,主动权已经不在特朗普这边 特朗普之所以频频“反复横跳”,本质还是底气不足。 就在他最新发言前不久,《华尔街日报》一则报道引起业内关注:中国虽已恢复对美部分民用稀土的出口,但军用和军民两用领域的出口许可仍然保持严格管控。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F-35战斗机、阿利伯克驱逐舰、弗吉尼亚核潜艇等美军核心平台的稀土供应,仍然面临严重不确定性。一架F-35需要418公斤稀土,一艘阿利伯克驱逐舰要2600公斤,一艘弗吉尼亚潜艇则高达4600公斤。而在产业链受限、替代品缺失的背景下,这些武器平台正面临潜在停产的风险。 雪上加霜的是,波音公司的3200名工人正在罢工,其中包括多条军工生产线。稀土缺口、工人停工、订单积压……特朗普可以不来北京,但他回头要面对的是:美军还能不能如期交付自己的下一代作战平台? 主动权谁手里有,显而易见。 中国也可以开前提:不谈一个中国,何谈访问? 既然特朗普要为访问设前提,中方也不妨亮出底线。 第一,任何访问必须以重申“一个中国原则”为前提。这不是可谈判内容,是底线。要来,就得明确反对台独,不玩语言游戏,更不能一边想谈生意,一边搞对台军售。 第二,如果想以访问推进贸易谈判,那对中国企业的关税问题必须摆到桌面上来谈。特别是美方以“打击芬太尼”为由,对中方数百家化工企业加征的报复性税率,必须正面回应。 不能你一边封杀华为、打压中兴、拉黑芯片产业链,一边跑来谈什么“开放合作”。合作不是单向的,更不是施舍。 我们会谈,会协商,会敞开大门。但不接受任何绑架,不背任何人设,更不会为了谁的访问,把自己的底线改个颜色。 特朗普来不来,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美国是否真的打算回到理性的谈判轨道;是否愿意承认彼此的核心关切;是否准备好放下那种“你退一步我就赢”的思维逻辑。 这才是决定中美关系能走多远的关键,不在飞行时间,也不在几句场面话。 参考资料: 《特朗普设定访华前提:需达成协议并再发邀请》参考消息 《中国仍管控军民两用稀土出口,美国武器制造受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