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文明积分换大米!萧山众联村用制度规范文明行为

在萧山众联村里的积分超市,村民王阿姨正用本季度的8个“正能量积分”兑换毛巾、肥皂。“参与村里活动攒积分,季度换点小日用品,年底还能换大米,实惠!”她笑着说。这小小的积分超市,正是萧山区河上镇众联村文明善治的生动窗口。

不久前,萧山区河上镇众联村荣膺“全国文明村”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离不开其探索多年的“五和众联”基层治理模式。

积分量化文明,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村党总支书记俞伟达介绍,“五和众联”即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煦村庄、和谐社会,其核心是自2016年探索、2019年在全区推广的“众联60条”积分评议制度。

“把文明言行量化、可视化,‘众联60条’就是标尺。”俞伟达指着墙上细则举例,“不乱停车加1分,参与抢险加5分;违法搭建扣5分……规则根据实际动态调整,目前是35条加分项,25条扣分项。”由村民代表、村干部和第三方组成的评议小组,每季度和年底挨家挨户评议打分,结合积分和日常表现评出“十佳家庭”“十佳邻里”“十佳村民”等荣誉。

季度积分可兑换生活小礼品,年底积分则能换来实实在在的“米袋子”。每年年底,俞伟达都会带着装满大米的卡车,挨家挨户送“年终礼”。

“1分换2斤米,您积分高,米就多!”老党员俞大爷翻着积分本乐呵呵:“以前‘要我做’,现在‘抢着做’!分是米,更是面子!邻里吵架都少了,为啥?吵一架可能扣分啊!”俞伟达补充:“积分主要靠参与公益活动,像‘七彩公德社’服务、助老活动等。干得好的村民一月能拿二三十分。从最初仅6户能换米,到现在全村693户中有317户能领,参与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志愿红”点亮文明风尚乡贤助力新风

积分制凝聚人心的同时,数百名“红马甲”志愿者成为文明风尚的践行者。成立于2017年的“七彩公德社”,已从最初的11人发展壮大至数百人,并孵化了5个社会组织。他们定期为老人服务、风雨无阻推进垃圾分类、组织无偿献血……一抹抹“志愿红”,成为村庄最温暖的风景线。

面对村里近半数的老年人口,众联村着力做好“一老”服务。“每月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理发、洗脚、量血压等服务。”俞伟达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则为困难及空巢老人提供午餐,解决“做饭难”。

文明乡风也离不开乡贤助力。“乡贤理事会出资表彰优秀学子,支持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俞伟达介绍。为改变铺张浪费的旧俗,村里建成家宴中心并制定“家宴八条”,提供免费场地和人力,只收水电费,倡导喜事简办一天,切实减轻村民负担。

治理引活水,文创促共富

善治引来“金凤凰”。村两委创新思路,盘活17亩闲置土地,联合周边9个村社抱团发展,投资建成众联文创产业园,成功引入杭州出版社、中国美院、西泠印社出版社三家“文化巨头”。

该项目每年为众联村集体增收150余万元,带动其他各村增收约15万元,更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

在园区库房,村民马师傅熟练操作叉车:“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了家,现在月入五六千,骑车十分钟到家,中午还能照顾老父亲,这份工,踏实!”像他这样在园区就业的村民还有十多位。

走在众联村,积分超市的满足、年底领米的喜悦、文创园的书香、志愿者的身影、家宴中心的新风、乡贤助学的温情、为老服务的暖意.……共同绘就一幅“和”美画卷。

这个头顶“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的村庄,用积分制的“小切口”、文创园的“金钥匙”、志愿者的“红力量”、乡贤助力的“新风尚”,生动诠释着善治扎根、文明浸润、共富同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如村民所言:“村子‘和’了,人心齐了,好日子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