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气候影响显著,传统淡季供应明显放缓,7月成交高位回落,市场结构性分化。新开项目大幅减少,四代住宅依然是热点。土地市场亮点突出,优质地块高溢价成交,外地民企首次进入武汉。
围绕“稳预期、优供给、促需求”,市区两级仍将持续发力。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2025年1-7月武汉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表现:
企业销售业绩
特别说明:武汉房地产企业销售数据统计是以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31日期间销售的商品房为统计口径,主要依据中指数据CREIS在武汉市的销售监测数据;图中企业联合开发项目按合同销售数据进行统计;本报告仅供参考,课题组不对使用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2025年1-7月,武汉市房企全口径销售金额TOP4格局维持稳定,武汉城建集团、华润置地、武汉城投、湖北联投蝉联前四位。武汉城建集团继续领跑,凭借多项目协同发力,累计销售金额有望于下月突破百亿大关。华润置地以68.61亿元的稳定业绩,持续位居榜单第二位。武汉城投与湖北联投分列三、四位,销售金额均在30-40亿元区间。TOP20销售金额均值为27.9亿元,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TOP5的企业。
特别说明:武汉房地产企业销售数据统计是以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31日期间销售的商品房为统计口径,主要依据中指数据CREIS在武汉市的销售监测数据;图中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已按照权益进行分配;本报告仅供参考,课题组不对使用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从权益销售业绩表现来看,企业业绩格局保持稳定,武汉城建集团、华润置地继续排名第一和第二位,销售业绩相差不大,分别为66.97亿元和65.82亿元。武汉城投、湖北联投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位,销售金额分别为30.88亿元和29.19亿元,保利发展排名第五位。
项目销售榜单
特别说明:武汉房地产项目销售数据统计是以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31日期间销售的商品住房为统计口径,主要依据中指数据CREIS在武汉市的销售监测数据;本报告仅供参考,课题组不对使用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2025年1-7月,武汉市商品住宅项目销售排名与上月相比变化不大,销售套数以城投融创国博城(580套)、华侨城红坊(555套)、城投金沙樾(552套)位居前三。销售金额榜单前三仍然为建发望湖、武汉天宸和福星惠誉铂雅府。上榜项目多数为准四代住宅,区位较好,配套齐全,得房率高,性价比高,去化有保障。从区域分布来看,依然以主城区为主,汉阳区、江岸区、武昌区居多。
土地市场:供需量双双增加,民企河南通派地产首次进入武汉
供应:武汉市7月发布供地公告3次,共计推出21宗地块,建筑面积67.4万方,起始出让金额40.65亿元,将分别于7月22日、8月14日、8月20日和8月21日网上拍卖。本月供地以商服地块居多,共计12宗,建筑面积22万方,主要分布在武昌、青山、硚口、汉南、蔡甸和东西湖区。住宅地块8宗,建筑面积44.6万方,江汉、东湖高新、武昌、青山、蔡甸均有地块供应。
成交:7月11日和7月22日两次土拍共计成交12宗地块,合计56.96万方,出让金额39.4亿元。本次成交宅地10宗仅1宗地块溢价,P(2025)051号地块,由湖北联投清能集团经过34轮竞价,以22920万元溢价率约17.42%摘得,成交楼面价约9423元/㎡。从区域分布来看,以东湖高新区最多,共计6宗,大关山、金融港、光谷中心城南、未来城均有地块成交。
从拿地企业来看,本月土拍拿地企业以平台公司为主(共计7宗),央企招商摘得江汉区龙王庙地块,金地集团再次获取汉阳桥梁地块,此外,民营房企河南通派地产首次进入武汉,46170万元底价摘得武昌友谊大道住宅地块。
房地产市场:淡季供应放缓,成交高位回落
2025年7月,武汉市商品住宅新增供应46.76万㎡,环比减少58.34%;成交面积90.88万㎡,环比减少33.7%。市场经过半年度冲刺后,供需双双下滑,供应意愿降幅显著,项目入市节奏明显放缓。成交方面,受供应减少及市场信心不足影响,成交量高位回落。
开盘方面,中指研究院监测2025年7月武汉市仅3个项目平推或开盘,共计推出276套,环比减少74%,开盘当日去化率为26%,环比明显下降。本月有1个纯新盘入市,华侨城天荟推出84套105-128㎡三四房,为欢乐天际商改住地块,打造准四代住宅,综合得房率97-102%,成交均价约13700元/㎡,去化率接近8成,表现不错。另外两个项目为老盘加推,去化率较低。
小结
政策层面,7月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次召开,锚定城市发展新方向,“城市更新”写入总体要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成为未来城市工作重点内容。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预计各项城市更新配套政策有望加速落地。
武汉市6月在年中业绩冲刺带动下,成交规模升至年内高点。进入7月后,受传统淡季效应及政策刺激边际减弱影响,企业推盘节奏放缓,新增供应明显收缩。同时,市场观望情绪回升,成交规模环比回落,市场整体转入阶段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