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叶挺的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他的10个连长知道了。 叶挺独立团共有2000余人,下

叶挺的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他的10个连长知道了。 叶挺独立团共有2000余人,下辖三个营,每营下辖三个连,再加上团部直辖的机枪连,共有10个连的编制。

1926年7月9日凌晨,2000多名士兵从广东肇庆码头登船北上。这支部队胸前别着红色"先锋"布条,军装上缝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的臂章。

独立团实际由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直接指挥,团长叶挺是黄埔军校教官出身。全团下辖十个步兵连,连长多数毕业于黄埔军校或保定军校,平均年龄不到25岁。

7月11日夜,独立团抵达湖南攸县城下,城墙高达三丈,护城河宽约十米,吴佩孚部第8师据城固守。

天亮后清点战果,城内敌军阵亡约800人,独立团伤亡73人。更让当地百姓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士兵主动帮助修补被战火损坏的房屋,还有人帮老人挑水、扫院子。

一周后,独立团在浏阳河畔遭遇敌军三道阻击线。第一道是铁丝网,第二道是胸墙工事,第三道是机枪阵地。

三连长高超让工兵将六颗手榴弹绑在一根竹竿上制成简易炸药包,成功炸开铁丝网缺口。

高超右臂被弹片划伤,鲜血很快渗透了绑腿布条。他用左手握枪继续指挥,直到占领敌军第一道防线。四连长卢德铭指挥士兵用交替掩护的方式接近机枪工事,最终夺取了两挺捷克式轻机枪。

战斗结束时已是傍晚,高超坐在河边清洗伤口,几个老乡端来热水和绷带。他包扎好伤口后,还帮着修补了一户人家被流弹打坏的房门。

8月19日,独立团在汀泗桥与敌军主力相遇。这里地势险要,汀泗河水流湍急,河上只有一座石桥。敌军在桥头构筑了钢筋混凝土碉堡,火力封锁严密。

一连长莫奇标观察地形后发现,上游200米处河水较浅,可以涉渡。他带领全连从侧翼迂回,士兵们脱掉鞋袜,卷起裤腿,手持步枪在齐腰深的河水中前进。

河底碎石很锋利,不少士兵脚底被划破。但没有人发出声音,队伍悄无声息地接近了敌军碉堡。当敌哨兵发现时,三名突击手已经冲到碉堡下方,炸药包从射击孔投了进去。

莫奇标在这次战斗中腹部中弹,但他坚持指挥到天亮。当部队继续北进时,他因伤势过重无法行军,最终在当地老乡家中去世,年仅24岁。

8月30日的贺胜桥战役最为激烈,吴佩孚亲自督战,投入两个师的兵力据守印斗山高地。山坡陡峭,敌军火力居高临下,独立团必须仰攻。

五连长刘光烈在弹药耗尽后下达了拼刺刀的命令,三十多名士兵背靠背组成刺刀方阵,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白刃战。

二连长吴兆牲指挥士兵抢挖战壕,他的军帽被敌军子弹打飞,满脸泥土和汗水。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刘光烈的连队最后只剩下18人能够继续战斗。

战役结束后统计,十名连长中已有七人阵亡。吴兆牲被炮弹弹片击中时,上衣口袋里还放着写给家人的信。高超在武昌城下攻城时第一个爬上城墙,被敌军旗手的刺刀刺中胸部。

卢德铭后来参加了秋收起义,在江西萍乡芦溪遭遇敌军伏击时中弹牺牲。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快走,别管我"。

唯一幸存到建国后的是六连长袁也烈,他在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负伤,左腿留下终身残疾。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他的书房里挂满了与战友们的合影。

这些年轻的连长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军人本色,不是因为不怕死才冲锋在前,而是明知道危险依然选择承担责任。

网友热评:

“30岁封神北伐,我30岁熬夜肝游戏,叶挺这‘狂’是用命拼出来的硬核实力!”

“看完汀泗桥敢死队咬刀泅渡的细节,我默默把‘躺平’的手机壁纸换了!这信仰值拉满”

“十个连长战死九个,现在懂了为啥叫‘铁军’,真是铁打的人,血铸的魂!”

“吴佩孚悬赏人头也挡不住独立团?真相是:共产党带兵真会‘洗脑’,把贪生怕死洗成了向死而生!”

“没有天降神兵,只有血肉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