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后期许世友说:我从1948年9月打下济南至今已经快5年没打仗了,如果这次不能过把瘾,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彭总你就交给我吧! 许世友一辈子都在打仗。他是那种天生适合战场的人,身子板结实、眼神凶猛,说话带着火药味,最烦的就是窝在后方开会、读文件。 从年轻时候在少林寺学拳开始,他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儿。解放战争打到济南时,他领着队伍冲城门,横着一把指挥刀,一脚踹开防线,那架势,谁见了都躲着走。 可从1948年济南战役之后,这样的人,竟有整整五年没再碰过一场“像样的仗”。不是他不想打,是轮不上他打。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都在忙建政、镇反、整编,他被派到山东军区当司令,管的事多、管的面广,就是没仗打。1950年抗美援朝一打响,他简直像火烧眉毛一样急。那可是新中国打的第一场对外战争,是立威、立国的阵仗,谁不想往前线去搏一把? 当时全国有六百万解放军官兵,哪个不是摩拳擦掌?但这是场有限战争,不能全军出动。真正能入朝参战的,是按梯队算、按序列排的,不是想打就能打。许世友这时候的身份,说高也高,说尴尬也尴尬——山东是东部门户,战略位置重要,他这一走,地方就空了。中央一合计,还是得让他守着,于是通知下来,他就被“稳稳地按在家里”。 他表面上不吭声,背地里急得够呛。后来杨得志奉命带兵北上准备入朝,他专门请杨到济南作客,席间一肚子牢骚全憋不住,酒没喝几杯,鼻涕泡子都快冒出来了。他拍着桌子说:“老杨啊,你去北京见朱老总,一定得给我带句话。就说我许世友不是孬种,什么时候轮到我落得个督办粮草的窝囊差事?”一句话说得满屋子人都一愣。 彭德怀和朱德都听说过他的脾气。毛泽东也知道他这人是个火药包,一点就炸,但偏又心直口快,没什么坏心眼。毛主席有次见他,说你啊,别老想着打仗,也该学学生活,多钓钓鱼、养养花,修修身养养性。许世友一听这话,脸都皱成一团,花他是真养不了,钓鱼倒是试了几天,但哪里坐得住?他一坐下不到十分钟就开始骂水里那条“懒鱼”,气得抓起猎枪就对着水面一通猛轰,水花飞溅、鱼也炸得稀碎。 就连他“猎枪钓鱼”这件事,也成了军队里茶余饭后的笑谈,传来传去,连毛主席听了都忍不住笑,说这小子啊,实在是憋坏了。 转眼到了1953年,局势起了变化。战场虽然趋于僵持,但李承晚那边开始搞事。他不满停战谈判的进展,悍然单方面释放战俘,还想用一场突袭逼中国和朝鲜让步。这事连美国人都看不下去,直接表示不插手,任由中朝处理。 这一来,志愿军决定动手,发起一次大规模反击,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金城战役。这是朝鲜战争尾声的一战,任务重,目标明确,算是整个战争的压轴之作。中央军委一调兵,终于点到了许世友的名字。他立马精神了,收拾行李比谁都快。那时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亲率部队开赴朝鲜。 他一到朝鲜前线,整个人像换了电池。第一时间就是跑去找杨勇,两人一见面,扑上去就是一个熊抱。许世友笑着喊:“老杨,咱们可算来了!”那股兴奋劲儿,真像小孩第一次坐火车。 不过金城战役的部署他一看,心里又有点拧巴了。他带的第三兵团被安排在助攻方向,主攻线不在他们这里。他有点不服气,嘴上不说,心里那股劲儿憋着。他想得很简单,这一仗打完,战争就结束了,我总得来一场像样的冲锋吧?结果只能从旁配合,看着主攻部队冲锋陷阵,自己却只能打打配合。他回头看作战地图,眼圈都红了。 战斗打得快,志愿军拿下金城一带阵地,用时不到两周。美国那边已经决定停战,联合国军态度软下来,李承晚被晾在一边,一切回归谈判桌。许世友看着战报,心里不是滋味。他等了三年多,好不容易上了战场,结果只是打一场收尾仗,还不是主角。他这个人,有些轴,又有点像孩子,一旦期望落空,就闷不吭声。 战后,志愿军举行庆功联欢会。许世友坐在角落里,一脸木讷。杨勇走过来拍拍他肩膀,说你别不乐呵了,大家都知道你心里有点失落,要不上去给大家露一手?你当年在庙里练过功,表演点啥,活跃活跃气氛。 许世友本不想动,但杨勇是老朋友,说这话也是为他着想。他把椅子往后一撤,站起来大声说:“我许世友不会唱,也不会跳,就来一段当和尚时练的小把式。”说着,从墙角拖出一把老木板凳,双手一抡,耍了起来。 那板凳又厚又重,可在他手里上下翻飞,连转带劈、劈里带扫,一通操作像是打太极又带少林棍,活像一条木龙在空中舞动。正耍到高潮,杨勇端来一盆水,趁他不注意一把泼过去。许世友板凳一翻,挡得严严实实,水珠四溅,衣角不湿,现场哄堂大笑,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他终于笑了,是真笑,没夹杂一丁点怨气。他心里明白,战争总是要结束的,不可能等着某一个人圆梦。 他没能在这场战役里冲锋陷阵,但他来了,他站到了那个他心心念念多年的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