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美专家一致认为:想战胜中国只有一个法子,但这条红线美不敢跨越 朝鲜战争的影子,至

美专家一致认为:想战胜中国只有一个法子,但这条红线美不敢跨越 朝鲜战争的影子,至今还笼罩在五角大楼的桌面推演上。1950年,麦克阿瑟一路把战线推到鸭绿江边,喊着要轰炸中国东北、封锁海岸,甚至掏出原子弹选项。 最后杜鲁门按住了手,怕苏联下场变成世界大战。麦克阿瑟不服,公开顶撞,被直接撤职。战场退回三八线,美国没捞到地缘红利,却背了个教训——直接打中国本土,是条不能碰的线。 七十多年后,美国的智库和将军们又开始翻这本旧账。他们绕来绕去,得出一个结论:要真想压倒中国,唯一有效的办法还是直接制造冲突,让中国陷入消耗。 但这条线现在更粗、更硬,台湾海峡、南海主权、核心利益,一样不能碰。问题是,他们比谁都清楚,真跨过去,美国自己要付的代价可能比中国还大。 贸易战试过了,结果是美国企业叫苦,物价抬升,中国出口换了新买家。科技封锁也用过,华为没死,反而逼出一条半导体国产化的快车道。 靠这些手段,不足以“赢”。于是一些人把目光投向地缘摩擦——拉菲律宾、越南在南海闹事,台海拱火,甚至照搬代理人战争的套路。但每次都是演习、巡航、舆论造势,没真刀真枪。不是不想,是不敢。 核武是第一层顾虑。冷战时期的核讹诈,到了今天是双向的。中美都是核大国,谁先动手谁先被全球追责。兰德公司的推演不止一次得出同样的结局:打到最后不可避免进入核升级阶段,没有赢家。 第二层是经济绑架。中国是美国最大贸易伙伴,美国超市的货架一半印着“中国制造”。想脱钩,国内经济先崩。耶伦访华时已经明说了,不想脱钩。 第三是国际站位。美国试图拉盟友围堵,但欧洲自顾不暇,日本、韩国更怕自己变前线。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摆在那,军事行动得不到授权。 再加上现实的战力分布——中国海军扩张速度快,岛礁防御体系已经成型,台海和南海周边的导弹覆盖范围让美军航母群随时变成靶标。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承认,在亚太地区,美军的补给线太长,风险太高。 代理人战争的老剧本,如今也不好演。当年的越南,北纬十七度线是中国划的红线,美军空军敢轰炸北越,却不敢越过那条线。 结果十年下来,死了五万多人,灰溜溜撤出。今天的南海,演习规模可以拉到二十多艘舰艇、三万士兵,但真打起来,中国有能力封锁马六甲,全球贸易链崩溃,油价飙升,美国国内的经济和选票都得先塌。 台海是最敏感的地方。美国卖武器给台湾,但总统嘴上始终说“不支持台独”,不是外交礼貌,是军事现实。哈佛贝尔弗中心的研究已经摆出数据:一旦开战,美军的基地会遭遇饱和打击,航母沉没的概率极高。 战争拖长,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会像越战时期那样膨胀——那时有百万人的反战游行,现在的年轻人更不愿意为海外冲突流血。民调已经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反对卷入台海战争。 一些美国专家干脆把问题归结到内部——政治极化、战略短视、缺乏耐心。特朗普打关税战,农产品出口自己先受阻;拜登延续封锁,结果中国在5G和新能源领域跑得更快。美国总想速战速决,但面对一个耐得住、扛得起的对手,反而把对方的工业、科研逼到自主可控的水平。 所以,这些专家嘴上说得热闹,心里其实明白——跨红线的全面对抗是唯一能重创中国的路,但也是自毁前程的路。朝鲜战争里跨线的人被撤职,越南战争里越线的部队被拖垮,南海演习一场场地摆出来,到头来还是在水面上绕圈。红线就在那,谁碰谁先掉下去。 参考资料: 《美智库推演中美冲突:代价超二战太平洋战场》环球网 《美军高官承认亚太后勤脆弱性》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