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二十九军219团三营营长金振中回忆说:一次战斗中某排官兵放下步枪,只携大刀、手榴

二十九军219团三营营长金振中回忆说:一次战斗中某排官兵放下步枪,只携大刀、手榴弹冲入敌阵。刚满19岁的士兵陈永一人就砍死13个鬼子,生擒一人。那名日本兵魂飞魄散,跪地不停磕头求饶。 长城抗战中的夜袭传说,一个19岁农家子弟手持大刀杀敌13人的壮举,是真实的英雄事迹还是战时宣传?当年参与喜峰口战役的金振中营长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那个血雨腥风的夜晚似乎还历历在目。 1933年春,华北大地硝烟弥漫。金振中是3营的营长,这个河南固始人从1924年就跟着冯玉祥打天下,算是老兵了。二十九军全体将士皆系冯玉祥将军的西北军旧部,部队装备简陋,但士气很高。 那时候的二十九军有个特色,就是大刀队。佟麟阁让各部队抽调骨干,组成大刀队,由李尧臣直接传授刀法。李尧臣是河北的武术名家,他教的刀法使大刀既可以劈,又可以刺,简单易学,实用性极强,很适合在战场上使用。 陈永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大刀队员。19岁,河北农村出身,身材高大,力气很足。入伍才一年多,但大刀耍得不错。1933年3月9日深夜,长城脚下,一场惊心动魄的夜袭正在上演。当时日军乘我两军换防之机,向喜峰口前哨据点孟子岭发起猛攻,形势很紧急。 金振中接到上级命令,要组织夜袭打乱敌人部署。这是个危险活,成功的希望不大。他挑了一个排的精干力量,陈永就在其中。按照计划,这些人要放下步枪,只带大刀和手榴弹摸进敌营。步枪在夜战中容易暴露目标,大刀更适合近身搏斗。 那个春夜很冷,战士们脱了棉衣只穿单军装,为的是行动方便。每个人都把大刀磨得锋利无比。当年二十九军大刀连的每一位成员身上,都有不可缺少的武器”三大件”,第一就是大刀,也被士兵们俗称为”大刀片子”。 夜袭开始了。战士们摸黑前进,接近日军营地时能听到敌人的鼾声。突然发起攻击后,日军营地乱成一团。在混战中,年轻的陈永表现得异常勇猛。他的大刀挥舞得虎虎生威,一刀一个,动作干净利落。 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等硝烟散去,清点战果时发现陈永一个人就砍死了13个日本兵,还生擒了一个。那个被俘的日本兵吓坏了,看到这个浑身是血的中国士兵就像见了鬼一样,跪在地上磕头求饶。 这次夜袭的成功震动很大。第29军依靠长城阻击日军,将士们在弹药不足、装备有限的情况下,身负大刀,潜入敌营,杀敌数千人,打破了”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陈永的事迹在部队里传开了,成了大刀队的典型。 后来日本人为了对付大刀队,想出了一个方法。在丰台战役中,中国军队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场面,所有的日军士兵都戴了一个铁围脖。这说明大刀队给日军造成的心理恐慌有多大。 金振中后来说,陈永这样的战士在二十九军有很多,他们大多是农家子弟,没什么文化,但有一股子拼命的劲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自7月8日晨至11日,他指挥3营全体官兵击退日军多次进攻,陈永又跟着他打了好几仗。 抗战胜利后,陈永复员回了老家河北。他很少跟人提起自己的战斗经历,只是默默种地过日子。那把伴随他多年的大刀被收在家里,成了他青春年华最珍贵的记忆。 金振中营长的这段回忆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士兵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血性担当。不管这个数字是否完全准确,但那个时代无数像陈永这样的年轻人确实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日的长城。你觉得这样的英雄故事,我们今天还需要记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