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原先的地主,现在应该如何评价# 地主,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词语了,不论是荣耀还是耻辱都过去了。 1949年以前的几千年间,地主随着社会的变迁,一直影响着社会的进程。地主是封建社会中通过占有土地并依靠剥削农民(如收取地租)为主要生活来源的阶级,其核心特征为土地私有制下的非劳动性剥削者。 按照这个定义,要达到要求的人家真不多,靠收取地租为主要生活来源,这得有多少土地才行啊!没有几百亩恐怕不行吧!而解放初期划定的地主,很多人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最多算富农就不错了。 我们云南山区农村,更是成为一个笑话,上级要求每个村必须都有一户地主,实在找不到,你家有一个蓑衣就成为地主了,成为全村人批斗的对象。人们都叫他家为蓑衣地主。被打被骂不说,还要连累子女的前途。 历史上的地主,确实是靠剥削别人过日子的,他们拥有土地,就拥有一切,他们成为社会制度体系的维护者,得益者,因为资产多,话语权都在他们手里,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就是法,佃户不敢有丝毫抵抗,他们真正是社会的主人。占人口总数不会超过10%吧! 比他们稍微差点的,就是多少有点土地,不用租土地自己劳动就能过日子,这部分人就叫富农。应该会有30%吧!剩下的就是佃户了,他们中日子过得还算好的叫中农,不好的叫贫农。 千年土地八百主,经过改朝换代,土地一次次易主,到解放前,能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的人已经不多了,解放后全部收回重新分配,人人都有了土地资源,再经过合作社,人们公社的改造,土地资源都是国家的,改革开放后,人人都有土地,但只能叫做承包,你拥有使用权没有永久产权。 但有意思的是,现在家家都有土地了,富的富,穷的穷,差异依然存在,最令人不解的是解放前的贫农中,依然有一部分人的后代子孙成为困难户,低保户,而那些地主富农家的后代子孙,却少有人成为困难户,低保户。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到智商问题了。 朱元璋,一个叫花子(乞丐),连葬父亲的土地都没有,借地葬父,由于智商很高,他能逆袭成为皇帝,成为全国土地资源的拥有者。爱新觉罗.溥仪,一个皇帝,由于智商太差,坐拥万里江山,全国土地都是他的,最后变成普通百姓中的一员,连回故宫博物院都要买门票。 社会永远不会是公平的,原因在于智商不同,身体状况不同,认知能力不同,运气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就是在同一社会制度下,永远都有穷人和富人,永远都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如果连这个常识都没有,就说明你的智商真是太低了。你喊了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