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朱厚照用封自己当大将军的荒唐方式轻易拿到了他爹丢了几十年的兵权。先封自己为大将军

朱厚照用封自己当大将军的荒唐方式轻易拿到了他爹丢了几十年的兵权。先封自己为大将军,然后趁小王子犯边发圣旨征讨,进豹房避免和群臣见面,等圣旨传遍九边以后连夜出奔,迅速的用几天的时间把整个九边的兵权都拿到了。 说起来,明武宗朱厚照这手操作,放在整个明朝都是独一份的。他爹朱祐樘是出了名的老好人,一辈子就娶了张皇后一个老婆,朝堂上全靠内阁和六部大臣撑着。可也正因如此,文官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大,连带着边防军权都渐渐被文官出身的督抚们攥在手里。到朱厚照登基时,皇帝想调一支边军,都得看内阁大学士们的脸色。 这小伙子打小就不是省油的灯。登基没两年,就在皇宫西北盖了座豹房,里头养着狮子老虎,还有从各地搜罗来的歌姬舞女,天天在里头喝酒玩闹。大臣们天天上奏章骂他不务正业,他全当耳旁风。可谁也没料到,这豹房后来竟成了他夺权的关键棋子。 正德十二年的秋天,蒙古小王子带着五万骑兵又来犯边,消息传到北京,朝堂上炸了锅。文官们吵吵嚷嚷,有的说该加固城墙严防死守,有的说该派使者去议和,唯独没人提主动出击。朱厚照在龙椅上听得直皱眉,忽然拍了下桌子:"朕要亲征!" 这话一出,大臣们脸都白了。当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俘虏,这可是朱家子孙的奇耻大辱。内阁首辅杨廷和当场就跪在地上哭:"陛下万万不可!祖宗家法,天子不得轻易离京!"朱厚照却嘿嘿一笑,第二天就下了道圣旨: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赐名朱寿,统领天下兵马。 这下可把文官们气坏了。皇帝给自己封官,从古到今哪有这种道理?他们天天堵在豹房门口哭谏,朱厚照干脆让人把豹房的大门锁死,任凭外面怎么喊,就是不露面。暗地里,他让人把"威武大将军"亲征的圣旨快马送遍九边重镇——辽东、宣府、大同、延绥... 凡是驻扎着边军的地方,都收到了这位"朱寿大将军"的调兵令。 那些边关将领看得一头雾水。圣旨上盖着皇帝的玉玺,调兵的流程也挑不出错,可这"朱寿大将军"到底是谁?有人猜是皇帝的新宠,有人猜是某个勋贵的化名,唯独没人敢违抗。毕竟圣旨就是圣旨,真要是抗命,回头脑袋搬家都不知道为啥。 就在九边将士们忙着准备迎接"朱寿大将军"的时候,朱厚照带着几个亲信太监,趁着夜色溜出了德胜门。他没带多少护卫,一路快马加鞭,十几天就赶到了宣府。到了军营,他亮明身份,那些将领们吓得赶紧跪地磕头。朱厚照却大手一挥:"都起来,本将军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听你们磕头的。" 接下来的日子,可让这些边关将领开了眼。这位"朱寿大将军"看着年轻,论起排兵布阵来却不含糊。他每天穿着铠甲在营里转悠,跟士兵们一起吃糙米饭,甚至还亲自动手擦拭弓箭。更绝的是,他直接把调兵的虎符收了过来,所有军队调动,必须有"朱寿大将军"的手令才行。 那些原本由文官督抚掌控的兵权,就这么被他悄无声息地拿到了手里。等杨廷和带着大臣们气喘吁吁追到宣府时,朱厚照已经在应州打了场胜仗,把小王子的骑兵赶回了草原。他骑着马在阵前接受俘虏,回头对赶来的大臣们说:"你们看,本将军没给祖宗丢脸吧?" 大臣们气得浑身发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人家是以"大将军"的身份打赢的仗,按军规还得论功行赏。朱厚照倒也不客气,下旨给"朱寿大将军"加俸,还赏了个"镇国公"的爵位。 其实细想起来,朱厚照这招真是妙。他知道文官们会用"祖宗家法"拦着皇帝亲征,就给自己换了个"大将军"的身份;他知道边关将领只认圣旨不认人,就用"朱寿"的名义发号施令;他躲进豹房,不是为了享乐,是为了拖延时间,让调兵令传遍九边。等文官们反应过来,兵权已经牢牢攥在他手里了。 那些骂他荒唐的人,大概没看懂这背后的门道。他爹朱祐樘一辈子循规蹈矩,结果让文官集团架空了皇权。朱厚照用一种近乎胡闹的方式,把权力抢了回来。应州之战后,九边的将领们都知道,真正能调动军队的,是那个会在豹房里养豹子、却能带着他们打胜仗的年轻皇帝,而不是京城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文官。 只是这手腕太险,也太不符合"明君"的套路。后来史书里把朱厚照写成荒淫无道的昏君,可那些史官大概忘了,明朝中后期,也就这位"荒唐皇帝",真正把兵权牢牢握在了皇室手里。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23
用户15xxx23 37
2025-08-16 18:37
明朝的文官大概是历史上最神奇的阶层了。按某些人神奇的脑洞,明朝的文官既掌握兵权又掌握舆论,分分钟弄死皇帝皇帝还没法查。搁其它朝代,这么牛逼,不搞几个权臣三件套出来,也得出几个监国,换几个幼主。但是大明的文官就是这么神奇,他们偏不,他们偏要当韭菜,被大明的皇帝割了一茬又一茬。

10xxx88 回复 08-18 13:11
这有什么难理解的,又不是所有文官都一条心

用户18xxx50 回复 08-18 12:13
你是真不懂,说的文官掌权,是文官这一个群体,而不是某一个文官,平常时候权力是分散在所有文官手中的,而文官们也是各有各的利益,还有各种小团体,因此,平时文官们也是相互制衡的,这样皇权就有了发挥的空间,皇帝要对付某一个文官或某一个文官小团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其它文官能够从中得到利益,但是文官们是有共同利益的,比如以文制武,还有文官背后的士绅们的田地私有和士子的免赋税等等,皇帝想动这些就很难,会导致文官们集体抵抗,甚至根本动不了。也就是说明朝的皇帝在小事上是有权的,但是想颁布实行一些影响整个国家的大政策时候或是改变朝堂格局的时候,是受到文官制约的,文官大多数不同意事情就办不成,甚至连圣旨都发不出去

庄稼老头
庄稼老头 37
2025-08-16 08:46
所以他就落水身亡了。
财来自有方之星汉灿烂
财来自有方之星汉灿烂 22
2025-08-15 10:36
何炅演的,,,
用户12xxx22
用户12xxx22 21
2025-08-16 00:44
可还是挡不住文臣们在史书中抹杀一切,大战一场杀死敌人个位数?谁信啊?野史中更给他搞了个游龙戏凤的故事,反正死后也不让你好过,让你不听话。
剑指东南
剑指东南 18
2025-08-16 10:50
回到明朝当王爷,算是穿越书中最好的,给正德帝平反了
渭水之滨
渭水之滨 11
2025-08-17 16:00
所以,皇帝们抬出太监制衡文官集团,确保皇权稳定
哇哦
哇哦 9
2025-08-16 07:51
明朝被抹黑的其中一个皇帝,豹房和大将军就被讨骂的
用户43xxx75
用户43xxx75 8
2025-08-16 14:42
皇帝亲征,文官挡不住。
用户15xxx89
用户15xxx89 6
2025-08-16 08:12
朱厚照就高估了文官集团的德行,以至于“溶于水”结局。

用户18xxx50 回复 08-18 14:48
朱厚照的死不只是文官们的事,明朝自朱棣后对藩王的限制非常多,在这些限制下按理来说藩王是造不了反的,但宁王偏偏就能控制了军队,发动了叛乱。说明宁王在造反之前突破了很多限制,扩冲了王府的护卫,并取得了江西部分军队的控制权,这些限制的突破没有朝廷里面的人的配合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宁王贿赂拉拢了朝廷里的很多人,这些人里面有内阁成员,有其他官员,有太监,有锦衣卫。这些人也没有想到宁王会造反,每个人都只是帮了一点忙而已,单独来说不足以造成宁王造反。宁王造反之后,就要进行调查,一调查这些人就要获罪,因此,这些人急了,就搞出了皇帝落水的事

星汉孤月
星汉孤月 6
2025-08-18 10:20
主要是朱重八开国不彻底,大量土绅文人怀念元时包税制度,一代代把这念想传下来了。不然哪来的外族高人一等的问题。就算满清入关杀疯了,清末轮番入侵杀疯了,仍有大批文人士绅怀念元朝包税。
辰逸飞
辰逸飞 5
2025-08-18 13:10
落水而死,简直令人发指
因扎吉
因扎吉 5
2025-08-18 16:37
杨廷和那个老匹夫可不是啥好东西
随便起个名字
随便起个名字 3
2025-08-18 01:58
不听话就让你落水,一场大战杀敌给你写成个位数,你敢提拔武官就让和你一起死,嘉靖都差点被三把火在寝宫烧死,你这道行能行吗?
珈蓝寺听雨
珈蓝寺听雨 2
2025-08-18 18:50
然后就落水而崩了
盛夏時語
盛夏時語 1
2025-08-16 19:16
可惜太年轻,低估了人性的恶,被自己老师用医拖死
TomTim
TomTim 1
2025-08-17 12:26
通假字,豹通炮

九幽阴冥 回复 08-18 08:19
角度刁钻

Joker
Joker
2025-08-17 08:48
然后他就落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