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初,蒋介石去上海视察,三个老侍卫长钱大钧、宣铁吾、俞济时负责保卫。事前一无所知的戴笠,大为惊恐,这明显是对军统的不信任。 当老蒋的专机降落后,三个陪同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是: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钱大钧、上海警察局长宣铁吾、侍卫长俞济时。 钱大钧、宣铁吾在之前都当过老蒋的侍卫长,再加上现任的俞济时,三个侍卫长全程陪同,可见老蒋对这次上海之行的安保,是相当注意的。 彼时,军统局代局长戴笠正在北平处理抗战胜利后的肃奸工作,听到这个消息后如坠冰窟。 戴笠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场刻意绕开军统的保卫安排,正是老蒋发出的无声警告。这场看似偶然的权力博弈,实则是自抗战后期,蒋、戴关系演变的结果,背后藏着一段关于信任与猜忌、倚重与制衡的复杂往事。 1938年,老蒋改组特务机构,成立了新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局”,戴笠以副局长的身份,实际主持事务。 军统成立后,在老蒋的支持、戴笠的运作下,发展势头很猛。到了抗战中、后期,军统已有“尾大不掉”之势,这个特务机构不仅掌控着遍布各地的情报系统,还拥有外围武装力量 “忠义救国军”,巅峰时期兵力达十几万之众。 此外,军统通过各种秘密手段掌控资源,甚至在某些区域实际行使管辖权。戴笠的个人声望也水涨船高,在军统内部被称为 “戴老板”,指令具有绝对权威。 然而权力的过度扩张必然引发警觉。深谙权术之道的老蒋,最忌惮的就是下属势力坐大威胁自身统治。 尽管戴笠始终在老蒋面前唯唯诺诺,任打任骂,很是恭顺,但其掌控的庞大特务机器已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老蒋逐渐意识到,军统的无序发展已构成潜在威胁。 抗战胜利后,老蒋对军统的态度开始发生显著转变,从抗战时期的倚重逐渐转向刻意制衡。 而与此同时,特务机构的存在与活动也遭遇舆论广泛质疑。即便是国民党内部,支持裁撤、削弱军统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国民党元老何应钦、老蒋的心腹陈诚,都主张改组军统,不要让“军统”这个名字再出现。 于是,老蒋有计划地削弱军统权限,一方面将改组军统,纳入议事日程,另一方面,着手扶持其他机构以制衡军统。 此外,老蒋大力强化近身侍卫力量,扩充侍卫总队规模,提升装备水平与人员素质,使其能承担更多安保职责,从而减少对军统的依赖。 1946年初的上海视察事件,正是这种权力制衡策略的集中展现。 钱大钧、宣铁吾、俞济时三位老侍卫长全盘负责保卫工作,完全绕开军统系统,这无疑是对戴笠及其势力的公开敲打。 戴笠对此深感惊恐与不安,他清楚意识到,老蒋对自己的信任已然出现裂痕。 面对老蒋的制衡举措,戴笠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挽回局面,他一方面更加频繁地向示忠,另一方面主动收缩部分势力,以减轻老蒋的疑虑。 戴笠给自己留的最大的后路,就是辞去军统代局长职务,在“海军司令部”组建后,担任总司令。 1946年 3月17日,戴笠乘坐的专机在南京附近岱山坠毁。这场意外死亡为复杂的蒋戴关系画上仓促句号,也彻底改变了军统的命运轨迹。 关于戴笠死因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恶劣天气导致的意外事故;有人猜测是老蒋策划的谋杀,担心其势力尾大不掉。但并无确凿证据表明与老蒋有关,意外事故的可能性更为可信。 戴笠死后,蒋介石立即推动军统的彻底改组。6月,军统局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由郑介民出任局长,毛人凤担任副局长。至此,军统局成为历史。 从后来老蒋改组军事机构,撤销军委会,以陈诚出任“参谋总长”来看,戴笠若不死,对他的安排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参谋本部”成为军事中枢,“海军司令部”是其下设机构,并且司令由陈诚兼任。 以陈诚和戴笠势同水火的关系,戴笠若不死,别说“海军总司令”,副司令也轮不上他。 从某种程度上说,戴笠的突然死去,让老蒋大大松了一口气,后面的不少事情,都好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