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土改时,四川有个地主却不慌,工作队来他家时,他拿出一张借条,众人看到借条上写了“朱德”两个字,顿时吓了一跳! 土改时,一般的地主都是哭着护家产,可四川长寿县双龙村有个叫傅德辉的地主,却很配合。 工作队来他家清点财产的时候,地主傅德辉的面色非常平静,工作队的农民见状,都感到奇怪。 虽然纳闷,但清点工作还是要继续。 这时,工作队有个农民注意到了一个被钥匙锁上的抽屉,他怀疑里面有什么值钱的物品,就让傅德辉将其打开。傅德辉没有反抗,他找来钥匙,淡定地把抽屉打开,打开抽屉后,众人发现,抽屉中没有什么金银珠宝,只有一张泛黄的纸条。 看到这张泛黄的纸条,傅德辉面露回忆,接着就将纸条拿给了工作人员:“这是一张借条。” 认识字的年轻农民接过借条一看,原来是有人向傅德辉借了100块大洋。 傅德辉是地主,家财万贯,有人向他借钱,其实不足为奇,但区区100大洋的借条,却要锁在柜子里面,这就有些奇怪了。 然而,当年轻农民看到借款人的名字时,脸色瞬间就变了,因为借款人,竟是朱德朱老总! 难道说,朱老总曾经向傅德辉借过100大洋? 一时间,现场的众人都不愿相信,他们认为,这张借条是假的,还要找傅德辉的麻烦。 傅德辉连忙说:“如果需要核实,我可以配合。” 工作队的队长老张赶紧拦住众人,说:“朱老总的名字能瞎写?赶紧和上面打报告。” 四川省委听说了此事后,就派了两个干部来到了傅德辉家,向他了解情况。 傅德辉就把当年的事情说了出来。 1922年,傅德辉在德国开豆腐店,那时,德国人对东方美食充满了好奇,傅德辉的豆腐店,从来不缺生意,而他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正在德国留学的朱德,也经常光顾这个豆腐店,一来二去,他和傅德辉就熟悉起来,一聊天,两人才知道他们原来是四川老乡。 在德国遇到了四川老乡,这让两人都感到了亲近。 1922年秋,朱德遭到了德国警察的驱逐。 离开德国前,朱德去见了傅德辉,傅德辉听说朱德要走,有些不舍,接着就拿了100大洋,递给了朱德当路费。朱德确实需要这100大洋,因为他要去苏联留学,就收下了这笔钱,并打了借条。 朱德向傅德辉保证,这100大洋他一定会归还。 傅德辉对此并没有放在心上。 后来,傅德辉回到了四川老家开办水泥厂,这时朱德的大名已经传开了,傅德辉这才意识到,当初向他借了100大洋的老乡有多么了不起。 正因如此,傅德辉才会把借条锁在了柜子里。 省委在了解了傅德辉的故事后,就将此事整理成材料,并上报北京。 很快,朱德就知道了傅德辉的事情,他亲自给傅德辉写了一封信:“德辉先生惠鉴:留德时确实借贷百元,此情永志不忘,请代邀先是来京一晤。” 在朱德的邀请下,傅德辉就去了北京。 阔别了20多年的两人,终于在北京重逢了,两人在中南海聊起了当年之事,朱德还偿还了借款。 朱德知道,傅德辉不仅借过他钱,对革命也有很大贡献,抗战中,傅德辉给八路军捐了许多物资,甚至还先后三次给八路军送了盘尼西林。 因为傅德辉对革命有功,而他本人又是一个难得的科学人才,所以朱德就指示:“通知四川省委,傅先生家田地不动,他是搞科学的,人才难得,对革命也有贡献,不要难为他。” 有了朱老总的指示,地方上也不敢难为傅德辉。 傅德辉不仅保住了家产,还在1951年时被任命为川东行署工业化验室主任。 但为了支持土改,傅德辉还是上交了全部家产,之后他专注于技术工作,研发了多项化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