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乌克兰少女在网上炫耀:“乌克兰护照能免签14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把我们当贵宾!” 还大放厥词:“这才是国家价值!” 真不知道,一个从抛弃国家逃难出来的人,哪里来的优越感? 翻翻国际移民组织的数据,乌克兰护照免签国数量确实亮眼,可这数字里藏着不少“技术性操作”。比如有些国家对乌克兰公民免签停留期仅7天,且明确标注“禁止务工”;再比如部分欧洲国家虽免签,但入境时需提供酒店预订单、返程机票和足够资金证明,手续繁琐程度堪比签证申请。 更微妙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不少原本免签的国家悄悄收紧政策——波兰边境曾出现乌克兰人排队补办签证的场景,免签的“光环”在现实面前碎了一地。 反观那些常被调侃“护照弱”的国家,孟加拉国,其免签国数量不足50个,但该国政府近年推出“数字身份系统”,让公民在海外能快速获得领事协助。 埃塞俄比亚护照虽免签国寥寥,但该国通过“非洲大陆自贸区”协议,让公民在非洲内部流动更自由。这些看不见的“软支持”,恰恰是免签数字无法衡量的。 叙利亚内战爆发后,超过1300万人流离失所,其中许多人手持的护照虽未过期,却成了“烫手山芋”。 联合国难民署记录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叙利亚工程师带着全家逃到德国,因护照免签政策得以入境,但因无法提供无犯罪证明(原籍国机构已瘫痪),申请庇护时屡屡碰壁,最终在难民营住了两年。他的护照上盖满免签章,却盖不住“无家可归”的刺眼标签。 阿富汗的情况更耐人寻味。塔利班重新掌权后,西方国家纷纷取消对阿公民的免签待遇,但仍有少数国家保持政策不变。 可现实是这些免签国大多经济落后,阿富汗难民即便能入境,也难找到工作机会。一位流落到伊朗的阿富汗教师曾说:“我的护照能免签进这个国家,可我的孩子只能在垃圾堆里找课本。”免签的“自由”,在生存压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真正的“国家价值”,藏在更琐碎、更漫长的细节里。 新加坡用几十年时间建立的反腐体系,让公民在全球商务活动中自带“诚信背书”;日本对传统工艺的百年传承,让“和纸”“漆器”成为文化输出的硬通货;中国近年来在海外建立的160多个领事保护应急机制,让公民在战乱、灾害中能第一时间获得援助。 这些“隐形价值”不会出现在护照封面上,却能在关键时刻托住一个人的命运。2021年埃塞俄比亚内战期间,中国政府包机撤离600多名公民,其中不少人护照已过期,但凭借“中国公民”的身份,他们顺利登上回家的飞机。这种“超越护照”的保护力,才是国家价值最真实的注脚。 国家价值可能是战火中依然飘扬的国旗,是异国他乡一句“别怕,我们带你回家”的承诺,是普通人能安稳睡觉、孩子能安心读书的底气。 免签护照像一张“世界通行证”,但通行之后能否落地生根,靠的是护照背后那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文化、治理能力,甚至是对公民情感的托底。 下次再看到有人炫耀护照免签数,不妨想想:那些流落街头的难民,手里或许也攥着免签护照;而那些被祖国“接回家”的人,哪怕护照过期,也从未真正“无家可归”。 国家的价值从来不在一本护照的厚度,而在它能为公民撑起多大的天空!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