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八路军独立营长叛变,侦察科长知道后就去劝阻,进村后,他感觉不对劲,就说:“听说你要投奔日本人,能不能带上我一个?” 这个独立营长叫王砚田。 王砚田是临淄人,1938年,日军占领胶东后,临淄有个叫于延令的乡绅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 于延令是个爱国人士,身为地主乡绅的他,变卖了家中全部资产,这支队伍在他的带领下,也是有模有样。王砚田见状,就带了10多人投奔于延令。 1939年冬天,于延令率部伏击日军,不幸牺牲。 于延令牺牲后,王砚田趁机接管了队伍。 许多人认为,于延令是在伏击战牺牲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当时于延令受了伤,王砚田因为不满于延令的严苛管教,就趁着夜色潜入于延令休息的地方,将他刺杀,而后接管了于延令的队伍。 接管了队伍后,王砚田一开始也是继续抗日,但因日军实力强大,王砚田几次吃了败仗,队伍伤亡很大,在这种背景下,王砚田为了保存实力,就率部加入了八路军,所部被编为八路军临淄独立营。 王砚田任临淄独立营营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给独立营派了指导员、副营长和一些干部。 八路军纪律严明,日子艰苦,缺衣少食。 而王砚田是富商出身,从小娇生惯养的,哪里过得惯这种苦日子? 加入八路军后,王砚田经常给自己开小灶,每次开小灶,就要去骚扰老百姓,抢老百姓的鸡鸭牲畜。 不仅如此,王砚田还拒绝政治学习,说什么“学习理论还不如捞实惠”。 因为表现不好,上级多次批评了王砚田。 1941年3月,适应不了八路军生活的王砚田,竟主动联系了日军莱阳守备队的队长田中少佐,说他要带着独立营投奔日军,希望日军给他好处。 田中少佐很高兴,就答应了王砚田的要求。 随后,王砚田杀害了独立营的副营长、指导员,这两人都是上级派来的,在独立营中有一定威望。 除此之外,王砚田还扣押了10多个政工干部,打算把他们献给日军,当“投名状”。 八路军侦察科长刘锡琨原来和王砚田共事过,听说王砚田叛变,刘锡琨单枪匹马,连夜就去找了王砚田,想劝他迷途知返,并放了这10多名被关押的政工干部。 但一到临淄独立营驻地,刘锡琨就感觉不对劲,因为进村后,刘锡琨发现,暗中有许多持枪的战士在瞄准他,只要王砚田一声令下,这些枪手就会开枪打死他。 这让刘锡琨顿感不妙。 他知道,劝王砚田迷途知返,已是不可能,他现在是羊入虎口,应该想办法脱身。 刘锡琨进村后,王砚田给他摆了酒宴。 刘锡琨不动声色,坦然赴宴,酒宴上,王砚田和亲信轮番敬酒,刘锡琨来者不拒,喝到半醉时,刘锡琨突然捶着桌子抱怨道:“老王,跟着八路军吃苦受穷,你说图什么?” 听了这话,王砚田一怔。 刘锡琨见王砚田不太信,就上前凑在他耳边,轻声说:“听说你要投奔日本人,带上我一个呗!” 王砚田大笑道:“好啊,咱们一起跟着日本人吃香喝辣,日本人马上就要来接应我们了。” 刘锡琨知道村里不能久留,等宴会结束后,他就借口需要处理私人事情离开。王砚田担心刘锡琨和八路军告密,就叫来一个连长“护送”他。 刘锡琨谢过王砚田就离开了。 等到离开村子,刘锡琨猛然发难,用匕首刺死了王砚田派来监视他的“连长”,并快速离开了此地。 对刘锡琨来说,虽然他全身而退,却没能阻止王砚田叛变,此事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遗憾。 王砚田叛变后,干了很多坏事,他烧毁民房,强征粮草,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当地人还说他“比鬼子还狠”。 可惜的是,像王砚田这种人,后来竟安享晚年。 抗战胜利后,王砚田投奔了国军,1948年,王砚田跑去了台湾,并在台湾安享晚年。 1986年,78岁的王砚田病死在了台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