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泽米尔·阿万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 编译:亚太日报 丹玮 21世纪的前25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国从世界公认的“世界工厂”变成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工业强国。2024年,北京的制造业出口激增至3.26万亿美元以上,超过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个工业巨头的出口总和。这一里程碑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成就,而更是一个地缘政治转折点,重新定义了全球贸易、影响力和实力的平衡。 中国的崛起不是对明天的预测;这是当今不可否认的现实。那些继续谈论“遏制”中国或迫使中国屈服的人不仅被误导了,而且越来越与塑造国际体系的结构性转变脱节。中国的崛起已经到了一个阶段,胁迫、压力和遏制不再是可行的战略。唯一合理的做法是合作与协作,造福所有人。 中国的工业霸权:超越数字 2024年,中国制造业出口额为3.26万亿美元,这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们象征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中心地位。通过超过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个长期以来被视为技术和工业领导者的国家的工业产出总和,中国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枢纽的地位。 从消费电子产品到可再生能源技术,从电动汽车到医疗设备,中国的主导地位是全面的。例如:在电子方面,中国占全球智能手机产量的70%以上,占全球笔记本电脑组装的近90%。在绿色技术方面,中国生产了全球8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和60%的风力涡轮机,以比亚迪等公司为首的电动汽车行业在规模和成本效益上已经超越了西方竞争对手。在半导体和元件方面,虽然先进的芯片设计仍存在争议,但中国是许多中间产品和稀土的主要生产国,这些产品对全球电子产品至关重要。在纺织品和消费品方面,中国仍然是主导者,以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规模和负担能力提供从时尚到家居必需品的一切。 这种规模并非偶然。它反映了数十年来在基础设施、工业现代化、劳动力发展和长期规划方面的持续投资。与西方的短期利润驱动模式不同,中国奉行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的工业实力愿景,其指导原则是经济韧性是主权的基础。 超越经济学:战略杠杆 当前,中国的工业霸权直接转化为了地缘政治实力。如今的供应链不仅是经济管道,也是战略动脉。世界对中国商品和制造业投入的依赖造成了一个结构性现实:无论是在华盛顿、柏林还是东京,没有一个主要经济体能够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破坏与中国的关系。 事实证明,“脱钩”或“朋友支持”的尝试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尽管有关税、贸易限制和政治言论,全球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仍在增长。事实上,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出口中的份额已从2006年的12%稳步增长到今天的近20%。西方削弱中国在全球贸易中作用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失败了,因为全球市场,特别是全球南方市场,更喜欢中国提供的可负担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这种结构性依赖为北京提供了一种安静的战略威慑。一旦发生地缘政治危机——无论是地缘政治、贸易争端还是更广泛的对抗——中国不需要动用军事力量来展示实力。它的工业主导地位本身就是一把盾牌和一把剑:仅仅是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就会给全球市场带来冲击波。 多极贸易秩序:中国与全球南方 中国的崛起不仅关乎其与西方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全球南方的合作伙伴和支柱的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中国扩大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基础设施、贸易和工业联系。 例如,当美国对巴西产品征收关税时,中国迅速扩大了巴西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确保了巴西的经济稳定。同样,北京深化了与印度、南非和其他新兴大国的贸易讨论,为它们提供了西方主导市场的替代品。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不能仅仅被视为对西方的“挑战”。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减少对西方经济体依赖和参与更加多极化的贸易体系的机会。作为金砖国家的主要成员,中国正在率先构建一个强调包容、互利、共享增长而非零和竞争的合作框架。 “遏制”的失败 多年来,西方政策制定者一直在谈论“遏制中国”。然而,有证据表明,这一战略不仅失败了,而且经常适得其反。 在关税方面,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旨在削弱中国的出口机器。相反,中国出口商通过转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市场来适应。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和行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价格上涨的影响。 在技术限制方面,美西方阻止中国获得先进半导体的努力促使中国加大了自主创新的力度。华为和中芯国际等中国公司在开发替代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将限制转化为动力。 在联盟建设方面,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或“朋友支持”供应链等倡议的吸引力有限,因为企业继续优先考虑成本和效率,而这些领域仍由中国主导。 简而言之,世界不能绕过中国而组织起来。中国已经太大且日益接近世界的中心,对于世界的发展来说太不可或缺。遏制是一种幻想,而参与是唯一可行的现实。 战略耐心:中国的长期博弈 中国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其战略耐心。与一些依赖军事冒险主义来投射影响力的大国不同,中国明白经济霸权本身会重塑全球实力。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不会引发战争,但会逐渐、稳步地削弱其他国家的主导地位。 这种做法也与中国的发展哲学和外交理念产生了共鸣。中国一贯强调“合作共赢”,这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反映出它认识到繁荣比对抗更可持续。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继续投资非洲的基础设施,与拉丁美洲经济体建立伙伴关系,并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等组织加强亚洲一体化。 对于世界各地的情报和战略界来说,信号很明确:中国正通过贸易、生产和经济相互依存的逻辑来改变全球平衡,而不需要在军事上对抗西方。 前进之路:合作而非对抗 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需要消除的威胁,而是一个需要建设性应对的现实。选择继续尝试“遏制”中国不会成功,只会滋生不稳定。 对于西方经济体来说,更明智的道路在于合作。如在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使其成为全球脱碳努力的天然合作伙伴。在供应链方面,与其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外,不如与中国合作,以确保弹性和效率。在关于全球发展的问题上,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与中国合作可以确保稳定和繁荣,减少冲突和移民危机的风险。 事实很简单:没有中国,就没有全球解决方案。无论是在经济、气候、技术还是安全方面,北京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全球现实的新时代 21世纪的定义不是西方主导地位的持续存在,而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多极化的崛起。其3.26万亿美元的制造业出口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数字,而是一个任何政策制定者都不能忽视的战略事实。 中国的崛起是无法阻止、遏制或胁迫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世界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抵制这一现实就是招致不必要的对抗和不稳定。拥抱它就是为共同增长和合作释放机会。 中国传递出的信息很明确:合作而非对抗是前进的道路。现在是时候让世界承认新的现实,即中国工业实力的时代已经不可避免地来临,中国致力于建立一个未来,让这种实力成为全球繁荣的基础,而不是竞争的基础。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