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76年陈锡联和叶帅“夺”军权?毛主席临终前,为何把军权交给他? 【1976年2月

76年陈锡联和叶帅“夺”军权?毛主席临终前,为何把军权交给他? 【1976年2月2日凌晨】 “主席同意了,由你来主持。”华国锋放下电话,面色凝重。这短短一句话,把一位上将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年后,仍有人疑惑:叶剑英病中停职,陈锡联临时主持军委,是一次“夺权”还是一次临危受命? 回头看,事情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简单。1975年冬,毛主席的视力急剧衰退,批示文件只能靠工作人员逐句朗读,他再逐字修订。江青、王洪文此时在政治局内外频频搅局,周总理病危,叶帅因心脏问题住院,军委日常运转出现真空。主席最担心的不是个人病痛,而是“枪杆子”无人坐镇导致的多头指挥。 选谁?表面看来,邓小平早已复出,军中威望也够。可邓此时肩扛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中央副主席几顶大帽子,国计民生、工业复苏皆要他拿主意,再让他兼顾军委,恐怕分身乏术。叶剑英则处于恢复期,需静养。把全部重担压在两位七旬老人身上,主席不放心。 陈锡联为何入眼?先看资历:14岁参军,红一军、红四方面军一路打到抗战,代县夜袭摧毁二十四架日机;解放战争率三纵千里奔袭,双堆集俘虏黄维部整团;新中国后主持炮兵十七年,亲自规划大口径火炮和近程防空火箭。再看位置:1973年底调任北京军区司令;1975年初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国防工业,对部队动向、武器生产都门清。更关键一点,他与各大军区主要指挥员关系融洽,不带山头色彩。 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回忆,1976年1月,毛泽东多次用“稳”“沉得住”形容陈锡联。一次谈话中王海容提到陈在辽东训练炮兵“不抢镜头”,主席轻声答:“肯干,不闹事,接得住班。”这被看作是最后定调。 2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叶帅住院期间,军委日常工作暂由陈锡联主持。同一天,华国锋受命为国务院代总理。外界私下揣测,陈是“临时工”,但一时间各种流言四起,“叶帅权力被夺”“两派斗争加剧”的说法充斥小圈子。 谣言难免,却没有实质依据。叶剑英后来笑着对工作人员说:“我躺在病房,还能让人抢走东西?”叶帅清楚主席的苦心:必须有人立即抓训练、盯装备、调兵救灾,不能等他康复再说。退一万步讲,陈锡联主持并不等同于接管,文件明写“暂代”,权限边界清晰。 陈锡联自己的态度也说明问题。2月3日凌晨,他见到华国锋,第一句话就是:“把主席指示写清楚,别让部队误解我‘另立山头’。”随后他走进作战室,要求总参将北疆、东南沿海两个备战方案复盘,上报时间压缩到三天。这位出身炮兵的将领,最在乎的不是座位,而是指挥链条是否顺畅。 到了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数十万人受灾。凌晨两点,陈锡联直接拍板:北京卫戍区三个团立即出发,再抽炮兵学校教导队携帐篷、净水车同去。华国锋在电话里只说了句:“人命关天,带好药品。”事后统计,解放军第一批救援官兵有近三成来自陈亲自指挥的单位。 此时的“四人帮”不甘寂寞。10月初,他们指使媒体推出《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借“照过去方针办”大做文章,企图扣帽子。华国锋紧急邀陈锡联回京。陈在唐山指挥所挂断电话,当晚坐直升机返北京,带回卫戍区调动计划与通信频段清单。6日晚,关键行动展开,他按预案命通讯兵切换加密波段,确保中央命令直达警卫部队。凌晨,华国锋电话告知:“成了。”陈只是“嗯”了一声,随即通知戒备继续,直到政治局通过后续决议才解除。 粉碎“四人帮”之后,陈锡联主动向叶帅汇报工作。“我代你看了几天门,房子没损坏。”叶剑英笑道:“好,钥匙还我,你去忙自己的吧。”1977年3月,中央正式宣布军委日常工作再次由叶帅主持,陈锡联协助。权力交接轻描淡写,却把外界谣言击得粉碎。 有人问,主席为什么不干脆让华国锋兼军委?实际上,华当时需要稳定党政大局,而军队讲究资格。陈锡联虽是上将,却在炮兵、军区、国务院三线历练,排资论辈不低于兵团级帅才;加之他与军事院校、新式兵器研发圈联系紧密,能为即将到来的现代化预热。用主席的话说:“他懂几门火炮,也懂几本账。” 此后十余年里,陈锡联分管国防科工、体委,对外几乎不谈往事。偶有记者问及“1976那档子事”,他只摆摆手:“组织安排,需要我就干,不需要我就回去研究炮弹。”言语朴素,却道出老红军的本色。 把军权交给谁,从不是儿戏。那年初春,叶帅病榻、邓小平多线作战、中央内忧外患,毛泽东权衡再三,才把枪杆子交给了陈锡联。事实证明,这位老炮兵兜住了关键一年里最易失控的防线,让军队保持了令行禁止,也为随后的拨乱反正争取了时间。历史偶有阴影,但核心脉络清晰:没有所谓“夺权”,只有在危局中“托底”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