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迎来3个噩耗,如果中国不妥协,美国将会迎来巨震。 特朗普上台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试图通过加征关税重塑全球贸易秩序。从2025年初开始,美国对多个贸易伙伴实施所谓“对等关税”,基准税率为10%,并根据贸易逆差额外征收更高比例。这项政策旨在迫使各国增加对美投资或购买商品,以减少美国贸易赤字。各国在压力下展开谈判,许多协议初步达成,但执行面临国内经济压力和国际协调难题。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贸易立场直接影响其他国家的决策。如果中国拒绝高额关税,其他国家也能从中汲取经验,维护自身权益。 特朗普的关税举措针对日本征收25%的税率,主要影响汽车和电子产品。日本政府虽与美国谈判,但国内企业担忧成本上升,影响出口竞争力。日本首相表示协议虽有框架,但实际推进需考虑国民利益。日本经济依赖出口,美国市场占比不小,一旦关税长期维持,将加剧本土制造业困境。日本民众对额外负担不满,舆论压力促使政府在履约上持谨慎态度。 欧盟方面,美国要求征收15%的关税,覆盖钢铁、汽车等关键领域。欧盟委员会虽签署初步协议,但成员国经济状况参差不齐,加上此前援助乌克兰支出巨大,财政空间有限。欧盟官员指出,协议虽避免更高税率,但实际投资承诺难以全面兑现。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内部协调需时间,如果关税持续,将进一步拖累出口导向型产业如德国汽车业。 马来西亚面临24%至25%的关税,主要针对电子和纺织品。美国与马来西亚的协议包括投资承诺,但马来西亚政府评估后认为规模过大,实现起来不确定性高。马来西亚经济部表示,国内资源有限,无法贸然推进巨额投资。企业界担忧关税抬高成本,削弱国际竞争力。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经济体,贸易多样化需求强烈,如果协议无法落地,将转向其他市场。 这些国家在关税压力下虽与美国达成初步共识,但履约犹豫不决,主要原因是观望全球贸易形势,特别是中国的回应。中国坚决维护贸易公平,不会接受不合理要求。从数据看,中国经济增长稳健,对美出口占比已下降,美国市场并非不可或缺。中国通过反制措施,如对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征收10%至15%关税,展现坚定立场。这不仅保护了本土产业,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忽略了全球供应链的互赖性,各国追求经济自主,导致协议执行复杂。美国试图通过单边主义压榨他人,但全球经济已发生变化,美国影响力不如以往。中国坚持多边主义,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信心。如果中国不让步,其他国家更有底气拒绝霸权条款。 美国内部也面临挑战,高关税推升通胀,消费者负担加重,企业成本上升。美联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仅1.25%,远低于中国5.3%。过去七年,中国对美出口比例从19.2%降至14.5%,显示依赖降低。特朗普的策略若持续,可能引发国内经济衰退,供应链中断。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的贸易霸权面临崩盘风险。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坚持开放合作,不会屈从压力。这不仅维护了自身发展权,还促进全球贸易平衡。美国若一意孤行,将自食苦果,迎来经济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