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女知青李亚茹返城前夜,她颤抖地解开衣扣,对丈夫说:“今晚,我们做最后一次夫妻吧!”次日,她抛下3岁女儿,头也不回的离开,42年后,女儿一句话让她泪流满面。 李亚茹这辈子有过两次大转折,前一次,是她刚到东北五七农场时,还是个拎不动锄头的上海姑娘,一个冬天能把血泡磨破好几次。 那时候,她遇见了刘宝华,他是本地的老师,能拿粉笔在课堂上让一群孩子安静听课,也能在她生病时不离不弃。两人在农场结婚,小日子过得虽说不宽裕,可在土豆香和农场的风里,她感觉有了依靠。 转折的另一次,是1978年,返城的门打开了,李亚茹突然成了稀缺的“未婚女知青”。可她是有家的,这个规定像把无形的刀,把她的生活直接劈成两半。一边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家人,一边是魂牵梦绕的上海机会。 她没怎么犹豫,放下家,签了那张返城表,跟刘宝华离了婚,第二天一早,坐着拖拉机直接奔着火车站走了,头也不回。 回到上海后,李亚茹进了火柴厂,从底层做起,后来考夜大做了统计员,生活光鲜了不少,她搬进了供暖的楼房,不再怕冬天。但她心里那片冷,无论挣多少钱都转不暖。 夜里常做梦,梦里总有东北的风和还在农场的女儿。她也曾想用钱和票证补偿家里,可寄了几次都退了回来,那头一言不发,这门算是彻底关死了。 刘宝华咬咬牙把孩子拉扯大,对女儿只说妈在城里忙大事,从没说过她的不是。他一个人撑着家,把苦水都咽下去。 那时候政策说已婚知青回不来,不少像李亚茹这样的选择离婚,但也有坚持留下来的,最后各自命运千差万别。 直到很多年后,李亚茹才知道刘宝华走了,她人都快60了,赶回农场,手里攥着刘宝华采的蕨菜干,那是他活着时候亲手留给她的。她站在风里,尝着蕨菜的涩味,心里翻江倒海, 女儿见了她,只说了一句“妈,他这一辈子都没埋怨你”,让她哽咽得说不出话。 知青时代的政策让多少人走了不同的路,有人选择家庭,有人选了机会,谁也说不清到底对错。那时候的家庭、感情、未来,全都被大潮推着走。 你怎么看那个年代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身边的故事。 信源:黑龙江省档案馆知青返城政策专项记录
猜你喜欢
13岁女孩走了,跪行拾荒的胡雷哭了:我把她当亲姑娘刚刚刷到胡雷的视频,他蹲在地
2025-08-22
恩飞
满月宴变战场!宁家大门外,费银子娘家饿得啃土,宁学祥差点关门。费银子刚生
2025-08-22
汉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