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一天,彭士禄和姑妈突然被押到大堂上,大堂上一位老奶奶看到彭士禄便激动地叫乖孙孙,彭士禄说:“我不认识她。”[无辜笑] 这一年11岁的彭士禄再次被关进潮安县监狱,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坐牢,自从父亲彭湃牺牲后,这个孩子就在逃亡与被捕中度过童年。 这次和他一同被押上法庭的还有姑妈潘舜贞,法庭上突然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她激动地指着彭士禄喊着“乖孙”。 老人正是他的祖母,她在报纸刊登的石炮台监狱犯人照片中认出了孙子的面孔,通过彭湃生前的同学帮助,她找到了启动法庭认亲的途径。 法官问他是否认识这位老人,孩子冷冷地回答“不认识”,祖母急了当场掀开孩子的鞋袜,指出他右脚趾上那颗一按就变白的血痣,法官验证后确认无误。 即使人证物证俱全他依然坚持不认,法庭只能暂时休庭。 在牢房里姑妈追问孩子为何不肯相认,他终于说出心里话:永俊哥哥已经牺牲了,如果他也走了,姑妈一个人怎么办? 潘舜贞听后既心疼又无奈,她告诉孩子,他还小不需要照顾姑妈,读书求学才是正道,第二次开庭时必须承认祖母身份。 第二次庭审时他终于点头承认了祖母,法官当庭宣布释放。 走出监狱那天他跪在牢房外,看着姑妈被重新押回那个黑洞洞的牢房,孩子泣不成声,这一别不知何时能再相见。 潘舜贞为了保护彭湃的儿子,宁可自己受尽折磨也绝不透露孩子身份,她曾对审讯者说,就算把牢底坐穿,也不会承认他是彭湃的儿子。 他的身世确实特殊,父亲彭湃是广东农民运动的领袖,1929年在上海被捕牺牲时,彭士禄才4岁,从那时起这个孩子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国民党悬赏捉拿彭湃的家人他多次被抓,关过各种监狱,有时和大人关在一起,有时被单独囚禁,小小年纪就尝遍了牢狱之苦。 出狱后的他被祖母接回家中,但好日子并不长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开始了新的逃亡生涯。 辗转多年后他终于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他先后就读于延安自然科学院、大连理工学院,1956年被选派赴苏联学习核动力专业。 回国后他投身于中国核潜艇研制工作,在那个技术封锁的年代,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试航成功,他作为核动力装置的总设计师,为这一历史性突破做出了关键贡献。 从监狱里的小囚犯到核潜艇总设计师,他用半生时间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常说,是那些在危难中保护过他的人给了他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姑妈潘舜贞的牺牲精神深深影响了他,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保全侄子的做法,让他明白了什么叫无私奉献,这种品质后来也体现在他的科研工作中。 他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试验,同事们劝他注意安全,他总是说,个人安危算不了什么,国家需要核潜艇。 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见证并推动了这一历程,他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这个称号承载着他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 晚年的他经常回忆起童年那段牢狱生涯,他说那些苦难经历虽然痛苦,但也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在面对困难时从不退缩。 2021年他在北京逝世,这位从监狱走出来的孩子,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知恩图报,什么叫科学报国。 彭士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往往充满意外,但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命运的考验,那些在黑暗中给过我们光明的人,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和回报。 网友们感慨万分: “姑妈太伟大了,明知留下就是坐牢还是选择保护孩子,这才是真正的革命情谊。” “祖母登报找孙子那段看得揪心,战乱年代寻亲简直是大海捞针。” “注意到细节了吗?狱警查验血痣说明当时认亲需要严格证据,不是哭诉就能解决的。” “彭老后来成为核潜艇之父,真正做到了不负那些用生命保护他的人!” 如果你是当年的姑妈,会选择让孩子相认出狱还是留在狱中互相陪伴? 官方信源:彭士禄人物传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彭士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