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六代机出现,难道是传说中的歼26?这几天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外形和歼36相似,但明显小一号的无垂尾隐身战斗机,让大家振奋不已,本号前几天也恰恰了双发歼36的文章,也引起了相当争议,那么正好一起给大家分析一下:首先,从战机命名说起。歼36编号来源于机身上刷的“36****”,之前有种说法是3发6代机所以叫作歼36。可现在网传的这款新6代机,明显是2发设计,按照这样的推理,应该叫作歼26!而且,据说未来还会有4发的超重型轰炸战斗机版本,可能会被命名为歼46。在这里,可不是单纯玩梗,这个说明了基于歼36这种结构能够实现“一型多机”,就是用一个基础框架,打造出不同功能战斗机,是一种全新的战斗机设计方式!老说东大人没有创新能力,那就好好看看吧!现在外网上已经破防,毕竟现在其他国家连五代机都还没有整明白,这边六代都批发了。现在说法是东大发展先进飞机的全部原因是2036年外星人入侵……新六代基础特征:从图片中可以清晰观察到,该机头部设计与歼36高度同源,这意味着两者在航电系统布局、雷达安装空间等核心设计上存在技术继承性。而在整体尺寸上,该机属于双发中型机,其体量与歼35接近(好像稍微小一点,具体要看后继发布信息)——这一尺寸定位既区别于重型机的高造价,又比轻型机具备更强的载荷能力,为后续多任务预留了空间。变后掠翼专利的关联性:网络流传的某大学变后掠翼舰载机外形专利方案,与该试飞机型的气动轮廓高度吻合。舰载机为何需要变后掠翼?而舰载机高速和低速相互矛盾的需求,要具备高速拦截能力和长时间巡航能力,低速着舰能力,所以出现了变后掠翼结构,这个代表就是F14”雄猫”舰载战斗机。高速拦截需求:面对敌方导弹或战机突袭时,需要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的机翼形态,以降低激波阻力,实现超音速机动。长时间巡航需求:执行制空巡逻或远程打击任务时,需要大展弦比、小后掠角的机翼形态,以提升升阻比,延长滞空时间,并降低着舰时的进场速度。这种矛盾在F-14“雄猫”上得到了解决——通过调整机翼后掠角(从20°到68°),实现“低速用小后掠角、高速冲刺用大后掠角”。而这款新机若采用变后掠翼设计,就是为了在航母有限的甲板空间内部署,并满足高速拦截与低速的需求。双机轮结构:图片中模糊可见的双机轮结构,是舰载机的典型特征之一。舰载机在着舰时需承受数倍于陆基飞机的冲击,多一个机轮就能通过分散压力降低起落架结构受力,这与陆基战机常用的单机轮设计不是一回事情,进一步支持了其舰载定位的推测。有人/无人双结构:关于该机的操控模式,目前存在两种推测有观点认为其可能是CCA(无人协同舰载机),但从试飞机的座舱轮廓来看,明显保留了有人驾驶的结构特征。由此衍生出更具超前推测:该机可能采用有人/无人双结构设计——即同一机体可通过模块化改造,分别实现有人驾驶(承担核心指挥、高风险任务)和无人驾驶(执行侦察、电子战、自杀式攻击等任务)。这种设计既符合当前“有人机+无人机群”的协同作战趋势,又能通过统一平台降低航母后勤压力,是未来舰载机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新6代和076的适配性:尺寸适配性:从尺寸角度来看,新六代舰载机如果是中型机定位,而一直说076就是搭载无人机为主,但新六代是有人/无人双结构,和这些说法不矛盾,而且这还是六代机,战斗力又提高了一个等级。076有一条130米电磁弹射器和阻拦索,完全支持新六代舰载机起降。076+新6代机的多样化打击能力:新六代舰载机若具备有人/无人双结构或指挥无人机作战的能力,还可以指挥多架无人机协同作战。在对海打击中,无人机可以利用隐身优势前出侦察,为新六代舰载机提供更准确的目标信息,或者携带反舰导弹对敌方舰艇进行攻击。在对陆攻击时。无人机可以执行电子干扰、诱饵吸引等任务,可以掩护新六代舰载机和其他攻击力量对目标的打击。环视一圈,现在好像连有核动力航母的海军都不具备应对这种攻击能力,怪不得说是打外星人的!歼50是大型航母,新6代是076二者未来联合作战,都是新质战斗力,成为新的地球保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