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军迷群体中,一直流传着一款名为歼-9的神秘机型,这款此前未曾露面战机曾被寄予厚望,也被认为促成了歼-10的诞生。在采访代号为611所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过程中,《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这款战机不仅真实的“存在”过,而且还是成都所自立自强的“起点”。 歼-9战斗机的故事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中国航空工业,当时国家面临提升空中作战能力的迫切需求。沈阳601研究所原本负责多项飞机方案,其中包括新型单发歼击机的初步论证。 1970年5月,一批技术人员从沈阳迁往成都,建立新基地。这项转移涉及三百多名工程师和技工,他们携带设计资料和设备,组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前身。 基地选址在原空军航校旧址,那里基础设施薄弱,科研条件有限。团队在物资短缺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一边修建设施,一边推进项目。歼-9作为截击机项目,与沈阳的歼-8平行研制,目标是开发高空高速性能的机型。 项目启动后,方案经历了多次调整,从初始的双发设计转向单发鸭翼布局,以适应技术指标要求。这种转变反映了当时航空工业的现实约束,包括发动机推力和材料水平的限制。成都所的成立标志着西南地区航空研发力量的增强,该所从零起步,逐步积累经验。 歼-9的研制过程体现了自力更生的原则,团队在缺乏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依靠手工计算和简单模型进行验证。风洞试验成为关键环节,他们累计进行了近万次测试,收集大量气动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支持了歼-9方案的优化,还为后续机型提供了基础参考。 鸭式布局的提出是项目的一大亮点,这种前置小翼设计旨在改善升力特性,在国内属于首创。相比国际上少数类似尝试,如瑞典的萨博-37固定翼,成都所的方案强调活动调节机制,以提升机动性。拦射武器系统的配套研发同样重要,它针对超视距空战需求,集成火控和导弹技术,推动作战模式的转变。 项目虽于1980年因多种因素终止,但留下的技术遗产影响深远。宋文骢作为歼-10总设计师,曾指出歼-9的积累支撑了歼-7改进型和歼-10的成功。成都所通过这个项目,锻炼了团队,奠定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能力。如今,该所已发展为研制歼-20等先进机型的骨干力量。 回顾歼-9的历史,它不仅是成都所的起点,还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到并跑的历程。在那个年代,科研人员面对设备匮乏的挑战,坚持边建边研的模式。基地初建时,住房和生活设施不足,大家通过集体努力改善条件,同时专注技术攻关。 歼-9方案的演变过程显示出设计思路的灵活性,从早期三角翼到后期鸭翼加主翼的组合,逐步解决高马赫数下的稳定性问题。气动布局的研究成果,通过报告和数据形式保存下来,直接应用于后来的项目。 超视距武器的探索,让中国在空战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与国际先进国家同步。项目取消后,相关人才和经验转向新任务,推动歼-10的立项和研制。歼-10继承了鸭式布局的优势,实现首飞并列装部队。类似地,歼-20的隐身设计也受益于早期气动积累。 成都所的成长轨迹,反映了国家航空工业的整体进步,从单一机型研发到多领域拓展,包括无人机和临近空间飞行器。歼-9虽未上天,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提醒人们,技术创新往往源于坚持和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 军迷们对歼-9的兴趣,源于其神秘性和潜在价值,许多讨论聚焦于方案细节和技术影响。权威资料显示,歼-9的研制投资有限,但产出高效,体现了资源优化利用的原则。在全球航空史上,这样的项目并不罕见,许多国家都有类似未实现方案,却贡献了宝贵知识。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这些基础工作的铺垫。 成都所从1970年建所至今,经历了从小型团队到大型研究所的转变,人员规模扩大,设备现代化。歼-9项目培养了一批专家,他们在后续工作中发挥作用。 宋文骢等人的经历,展示了个人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项目的技术报告,至今仍是内部参考资料,帮助新一代设计师理解历史教训。鸭式布局的传承,在歼-10上得到验证,该机型的机动性能国际认可。拦射系统的理念,融入现代空战体系,支持多目标跟踪和打击。 歼-9的传奇引发诸多思考,你对这款机型的哪些方面最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一起探讨中国航空发展的奥秘。